• 10阅读
  • 0回复

教学改革须挣脱传统思想束缚——南京琅玡路小学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2
第3版()
专栏:

教学改革须挣脱传统思想束缚
——南京琅玡路小学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 牟维旭
南京市琅玡路小学努力摆脱传统思想束缚,改革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取得明显效果。
升学率不是学校工作的终极目的。1978年,琅玡路小学被定为南京市鼓楼区的重点学校。那年,学校全力以赴抓毕业班,突击几个月,一百三十一名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进重点中学的比例居全区第一名。但是,通过追踪调查,他们发现,靠临时突击考上中学的学生,基础不扎实,适应不了新的学习要求,成绩掉下来了。同时,他们在本校调查发现,为了考入重点中学,各个年级的学生负担都很重,平均每人每天课外作业的时间长达三个小时,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1979年,学校领导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把学生负担减下来,硬性限制课外作业时间:低年级不得超过三十分钟,中年级在四十五分钟以内,高年级顶多六十分钟。其次,把每节课的时间由四十五分钟减为四十分钟,上午只上三节正课,另外安排二十分钟自习课,让学生做作业。第三,安排得力教师专任体育课和常识课。第四,除一名副校长抓毕业班外,其他领导集中精力抓各年级的教学研究,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做的结果,学生负担减轻了,但当年毕业生考入重点中学的比例下降了,失去了全区第一的“交椅”,引起校内外一片非难,校长、书记压力很大。他们冷静分析了一年来的实践,感到: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规律。至于升入重点中学的比例低了一些,不过是对前几年忽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的一种惩罚。升学率不是学校工作的终极目的。只要按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升学率是不难提高的。在南京市教育局的支持下,他们坚定不移地在改革的路上走下去。从1980年开始,随着全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毕业生考入重点中学的比例又在全区遥遥领先了。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在一些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它“装满”。减轻学生负担,“容器”装不满了,教学质量能保证吗?针对这种传统观念,琅玡路小学帮助教师端正教学思想,明确自己的任务不光是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减轻负担,也不仅仅是在作业的量上砍一刀。他们提出将“遵循规律,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作为努力的方向。
他们首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教师钻研教材教法,做到少讲、精讲,突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展开讨论,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双边活动。作业设计上也在科学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数量少了,质量高了。
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982年,琅玡路小学对全校八百多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普遍调查,发现负担减轻以后,仍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吃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作业速度的训练。由于方法不对头,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同内容的作业,快慢竟相差四五倍。二是学科兴趣不同,感兴趣的学科,乐此不疲;不感兴趣的学科,则叫苦连天。他们对症下药:对速度慢的同学加强速度训练;对缺乏学科兴趣的同学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负担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是创造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多少年来,“学习=上课+作业”、“好学生=高分+顺从”这种教育模式在部分教师、家长思想中根深蒂固。学生负担减轻以后,学校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又与这种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一些家长指责教师“不务正业”,说:“这样做,学生能考上重点中学吗?”有些教师对此也不以为然,没有把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
学校领导感到,传统的观念培养不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在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第二课堂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要求教师切实抓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指出“抓”不等于“包办”,要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从此,每一个学生都被吸引到以“快乐的小队”为基本形式的课外活动中来了。
在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办报活动。1983年2月,五年级一班第四小队率先办起了全校第一张四开四版手抄报《红领巾》,在全校受到欢迎。这一年,全校共办了八十多种手抄报,有综合性的,有专题性的,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学生们的认识能力、活动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