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不该鄙薄“老阮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2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不该鄙薄“老阮头”
赵启龙
在邓刚的小说《阵痛》里,有一个老阮头,曾是全厂敬慕的“红管家”,他几十年如一日,腰弯得象弓一样,到处拣拾铁钉、木片,因而年年被评为“节约标兵”,竟至奖状挂满了家中的山墙。但车间一推行承包合同制,他身价一落千丈,立时被筛簸了出来,同那些平日泡病、调皮捣蛋者一道,可怜巴巴地加入了“剩余劳力”的队伍。
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益;对一个人来说,要看他的实际贡献。以此为标尺,也就必然要冲击到多年来所形成的关于“劳模”、“标兵”的种种旧观念。从这一点看来,“老阮头”的艺术形象是发人深思的。但没想到而后的一些作品又争相仿制这一“典型”,而且尽量挖苦,还使他相继走上荧屏、银幕;艺术又很快反馈回现实生活,有好事者以他作为一些老工人的绰号,鄙薄讥笑而取乐——这就不能不令人要持异议了。
“老阮头”作为一个老工人,身上既有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也烙印着小生产者的短浅、狭隘和迂钝。尽管如此,但我以为对他是不能过分责怪和苛求的。在时代的剧变中,改革所引起的激烈“阵痛”在所难免,但一旦冷静下来,痛定思痛,不能偏激,对人对事的评断一定要慎重、客观。在今天,“老阮头”还能不能再继续被评为“标兵”之类,姑且不论;但也不应一下跳到另一个极端,把他看成可笑而又可怜的角色。君不见:至今视公物如粪土、恣意糟踏者有之;鼠窃狗偷、监守自肥者有之;更不用说以权大搞不正之风、鲸吞国家资财者流了。两相比较,“老阮头”几十年如一日,廉洁奉公,以厂为家,不是很高尚、很纯粹的吗?“笑”和“怜”从何而来?
再说,人的知识有多少,能力有大小,体力有强弱,这种差异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恐怕也是会存在的。况且,“强者”有所长也必有所短,“弱者”有所短也必有所长。用人的艺术在于扬其长而避其短,使之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职守,竭其所能,就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怀,岂可一味挞伐、揶揄之?
就是在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受惩罚的只应是那些懒汉和滑头,而不应是“老阮头”这样勤恳的老实人。何况,“老阮头”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经过短暂的“阵痛”后思想并没抵触、消沉,而是愉快地去烧开水炉,而且仍是一如既往,尽职尽责,工作干得蛮出色,这不值得钦佩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