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拉起时代的纤绳——记自愿到高寒山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李光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3
第3版()
专栏:

拉起时代的纤绳
——记自愿到高寒山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李光武
曾明
“在暴风雨过后的泥泞的大路上,中国这辆大车朝着远大的目标艰难地前进。祖国把我这个普通的青年培养成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我的一切属于党,属于生我养我的人民,属于祖国。给我一根时代的纤绳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
这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八三届毕业生李光武1983年6月1日深夜,伏案书写的申请到边疆工作的报告中的一段话。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今年二十九岁的李光武生长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偏远贫穷的村庄。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学校的四年中,他刻苦学习,成绩优良,并兼任校广播站站长和北斗文学社社长,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和报告文学。他的未婚妻在通辽市作医务工作,家中还有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妹。按照条件,他满可以留城或留校工作。有的新闻单位也想要他。然而,深深懂得时代要求和青年使命的李光武,却选择了一条艰难险阻、符合祖国与人民要求的道路。
他坚决要求到最远最艰苦的边疆去工作的要求,得到校党委的支持和新疆有关方面的欢迎。来到新疆后,自治区教育厅、州人事局以及和静县委,曾安排他在城里工作,他却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高寒山区——巴音布鲁克草原。这是天山腹部海拔三千米的高山草原,一年有八个月大雪封山,交通断绝;长年无夏,冬季酷寒,最低温度零下四五十度,把树都冻死了,因而偌大的草原竟没有一棵树,也种不活菜。这个有内地半个省大的山区居住着蒙古、藏、维吾尔、回、哈萨克等少数民族。高山反应,水土不服,饮食不惯,语言不通,这些都吓不倒李光武这个决心把青春和知识贡献给边疆人民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飞到天山的金凤凰”
自愿到高寒山区工作的大学生,受到草原上各族人民的欢迎。李光武以满腔热情,为各族人民服务。
他被分配到巴音布鲁克中学教书。在他的一再要求下,校领导终于同意让他教两个班的语文、三个班的历史,还有化学和音乐等课程。他成为全校任课最多的教师。备课任务重,作业多,加上刚来水土不服,饮食不惯,他明显地消瘦了。但他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对每堂课、每次作业都认真负责。有一天,李光武正给同学们讲《松树的风格》,突然感到一阵恶心,头晕目眩,粉笔不由自主地从黑板上滑落下来。同学们看到日夜辛勤工作的老师累成这样,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李光武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给学生们讲历史,讲故事,讲作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作一个对祖国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他还采用卡片、图画、实物等形象化的方法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牧区的学校有不少远离父母的寄宿生,其中有些家庭经济还不宽裕。李光武在这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总是尽力帮助他们。初三有个叫谢日欧赛的藏族同学,家中生活困难,父母又不在身边,李光武经常给他买学习用品,使他能够安心地学习。有的学生病了,他把准备寄给家中的钱拿来买药,给学生治病。假期中,他办起文化补习班,免费帮助牧民学习文化。他还积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族牧民称赞他是:“从关内飞到天山的金凤凰”。学生们在作文中,用各种语言赞美老师,还送来各种食品,倾吐他们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把荣誉当作起点
李光武事迹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他的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编印出版了《李光武事迹材料汇编》。他还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原教育部联合组织的“志在四方”报告团,在哈尔滨等地作报告,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即将分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表示要向李光武学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十多个大学毕业生,组成“支边小分队”,即将到巴音布鲁克草原工作。一些失足青年和对前途悲观失望的青年写信向李光武求教,李光武热情洋溢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回信,燃起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1985年5月14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召开了优秀大学毕业生表彰大会,表彰李光武等三十一名优秀大学生。自治区有关部门将他的事迹作为三十年大庆展览的一部分。他为人民做了一些工作,人民给了他一些应得的奖赏和荣誉。经上级批准晋升了一级工资。但他没有满足。他不但自己扎根边疆,还多次动员未婚妻来边疆工作,最近他的未婚妻就要来了,牧民们正在为他们准备举办热闹的婚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