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古城华沙换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3
第7版()
专栏:

古城华沙换新貌
本报记者 周象光
华沙本是座古城,早在十五世纪就是波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被彻底毁坏。现在的华沙是战后重建的,因而它又是一座新城。
乘国际列车前往华沙,没想到竟从地下直接到达华沙闹市区。因为战后华沙新建的中央火车站就建在市中心,而站台设在地下,宛如一座地下宫。下车的旅客乘自动扶梯来到地面大厅,透过落地式大玻璃窗,可见碧绿的草坪衬托着远处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使记者初步领略到华沙的新姿。
走出车站,便是有名的元帅大街与耶路撒冷大街的十字路口。有轨电车依然在马路当中行驶。波兰制造的“波罗奈兹”、菲亚特等新型轿车组成的车流连续不断,而五六十年代生产的“华沙”牌轿车几乎不见踪影了。华沙的旅馆、银行、公司的大厦,造型新颖,高耸云天。这一切,是华沙迅速发展、变化的象征。从高处鸟瞰,成片新建的住宅区,掩映在绿树丛中。秀丽的维斯瓦河自北向南蜿蜒穿过市区,两岸绿树成荫,水鸟在河面上嬉戏。微风偶尔还会送来阵阵乐曲声。这些,使华沙显得更加妩媚。
近二十年来,华沙的变化是巨大的。自从七十年代初一座现代化的装配式建筑材料联合企业投产后,它更是大大加速了建设速度。据说华沙的城建工作有以下特点:保证交通干线畅通;住宅小区设施力求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并逐步向高标准发展;市中心的高层建筑造型美观。随着四十年来城建事业的发展,华沙的人口也同步增长,从1945年的十六万人发展到如今的一百三十五万人。
然而,华沙最富魅力的还是按原样重建的古城。翻开华沙市区图,你会发现有一个用红线圈起来的狭巷区,这就是古城所在地。记者从一条石子铺路的小巷走入古城,那不同颜色的十七、十八世纪建筑风格的住宅楼,那古色古香的门窗花饰、墙面浮雕、仿古路灯和店铺招牌,令人目不暇接。随着突然在耳边响起的一阵清脆马蹄声,一位身穿古装的车夫驾着一辆黑色马车,载着好奇的游客缓缓驶过。那有节奏的马蹄声渐渐远去,你会感到一种异常的幽静,这里听不到任何现代城市的喧嚣。古城由老城和新城组成,其中心是老城市场。这座方形广场周围四五层高的楼房一幢紧挨一幢。楼前的地摊摆着许多油画,大都由画家自己在这里出售。一位身着古装的青年一面拉着手摇风琴,一面兜售纪念品。若不是穿着入时的大批游客在场,真使人恍如置身于遥远的年代。
这座被称为“闹市中的绿洲”的古城,是波兰人民战后花了四十年心血才修复的。
在这之前,1944年华沙人民起义,希特勒为了镇压起义就扬言要“把华沙从地球上抹掉”。当年法西斯党卫军把坚持抵抗的起义战士围困在古城后,用炮火一幢幢地轰击古城建筑。几天之间,这座闪烁着波兰民族文化光辉的古城被化为灰烬。
但是,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1945年1月17日华沙解放后,人们立即清理废墟,一面抢救被毁的文物和财产,一面开始重建房屋。从1949年起,修复古城被列入重建华沙的总体规划。去年古城最大的建筑物王宫已修复开放,从而完成了修复古城的最后一项大工程。古城重建过程中,人民群众把许多残缺不全的古代雕塑壁饰修复,重新安放到修复了的建筑物上。古城的一砖一石无不饱含着人民对历史古迹深切的爱和对法西斯强盗无比的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和波兰人民欢度国庆的今天,华沙又以崭新的姿态跻身于世界名城之列。那有“欧洲文化古迹中的一颗明珠”之称的古城,与楼群高耸的华沙新区一样,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华沙的重建体现了波兰人民坚不可摧的民族意志,也是波兰人民的骄傲。(附图片)
华沙元帅大街附近的高层建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