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碧血化雨涤尘埃——参观洁白如霜的秋白遗物断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3
第8版()
专栏:

碧血化雨涤尘埃
——参观洁白如霜的秋白遗物断想
叶楠
夏雨,哗哗地下着。冒着暴雨我们来到常州瞿秋白纪念馆。望着秋白烈士的遗物,心似乎一下给提了起来。
几本《新青年》、《前锋》
这已是六十年前秋白主编的党的机关刊物,封面虽已变成褐黄色,但那秋白亲笔签名及印章,尚能辨析。封面的画更有象征意味:牢狱中伸出巨手飘扬着一面红旗。啊,红旗,武装斗争的红旗难道不是秋白最早举起!望着它,好似见着秋白居住在上海闸北青云里和西摩路附近的普通楼房里在挥笔疾书。是你,在我党历史上最早全面论述武装斗争理论;是你,在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是你,为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序,并为之出版;是你,亲自参与领导了上海第二次武装起义;是你,高度赞扬了上海工人阶级在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在上海的上空,树起了红旗;是你,在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啊,望着八一军旗,怎能不想起你!
一件长衫
普普通通的浅灰色的中式长衫,这是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常穿的那种长衫,然而它不普通。因为陈列在这里的是秋白赠给冯雪峰同志的。望着这件整齐折叠着的长衫,思绪飞到了那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岁月。1931年5月的一天,在茅盾同志寓所,秋白与雪峰相遇。秋白挥着蒲扇,和茅盾讨论《子夜》,他们是革命同志,也是文坛弟兄。作为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跟秋白接上关系不久,经雪峰介绍,秋白化名林复,在南市区紫霞路六十八号谢澹如家租房定居,雪峰隔几天就去秋白家汇报工作,这样,秋白就从组织上直接领导了左联。秋白赠雪峰长衫还有更深一层情谊,这就是由雪峰促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巨人——鲁迅与秋白相识。你们亲密无间,你们同是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共同的斗争使你们走到一起。你们战斗配合默契,在同一战壕里并肩作战。“何家干”是鲁迅,也是秋白,鲁迅曾书赠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件长衫,凝结着秋白、鲁迅、茅盾、雪峰四人深挚的战斗情谊。
一只金别针
秋白,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情操高尚富有感情的人。党比什么都要亲,为了党,你交出了珍爱的金表;为了党,你又当了钢挂表,作为党的活动经费。对亲人,情意更加深,纪念馆里你赠给杨之华的金别针就是见证。金别针上还刻着“赠我生命的伴侣”。在离别上海,奔赴瑞金的前夜,彻夜不眠,绕着妻子床头踱步不止;在那“绝灭的前夕”,你依恋着和之华相会的公园,你放不下你心爱的女儿小独伊,然而,无论是“赤爱的新的结晶”,还是“生命的伴侣”,只是你心灵的一角,你心胸如大海宽阔——装的是党、天下的劳苦大众、大众的事业。
三块残碑
玻璃橱窗里端庄地放着三块石头,仔细看,那不是一般的石块,而是十年动乱初起时被砸毁的残碑——一位遭遇坎坷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秋白的残碑,一个受打击而仍奋然而行的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的残碑,而在身后却遭到如此的污蔑和凌辱……
馆外雨仍哗哗地下,是夏雨,还是秋雨,还是春雨,分不清、辨不明,雨不停地下,心中的泪如珍珠断了线。悲、愤、哀、乐一起涌上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
先烈碧血飞,今日成花雨。我和同志们乘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专车走了,而我们的心仍留在瞿秋白纪念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