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令人忧虑的联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4
第2版()
专栏:

令人忧虑的联合
本报记者 李茜 李文
互惠互利,联合生产,是扩大优质名牌产品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联合中出现了令人焦虑的现象。首先是多数联合不是企业之间“自由恋爱”,而由联合双方的上级领导敲定,即使缺乏联合的基础和条件,企业也得奉命执行。生产“红旗”牌自行车的天津自行车二厂(以下简称二厂)奉命与山西长治自行车厂联合。长治自行车厂管理混乱,连年亏损。从去年四月到年底,二厂从本厂模具、电镀、油漆、工艺、产品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先后七次到长治解决技术、质量问题,仍未能改变该厂落后面貌,全年亏损四百八十八万元。今年,二厂在本厂任务和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还得由一名厂长带队组成班子常驻长治攻关,但该厂基础太差,依然要靠大量的补贴过日子。试问,同这样的工厂搞联合还要共负盈亏,岂不把天津自行车二厂也非拖垮不可?
有些领导部门为什么强迫一些企业搞联合?主要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本地区原材料、燃料不足的问题。近几年,上海、天津几家名牌自行车厂,年产量都以十几万至几十万辆的速度递增。工人加班加点,企业超负荷运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他们在完成本厂繁重任务的同时,帮助一两个厂改变后进面貌已经十分吃力,如被迫同多家素质差的企业联合,就超过了本身的承受能力。象上海自行车三厂同浙江绍兴自行车厂联合以后,又被指令同山西、新疆等省、区自行车厂联合;天津自行车厂除与唐山自行车厂联合外,又奉命同吉林省长春自行车厂、四川成都、南充两个自行车厂联合。在完成本厂繁重任务的同时,抽出厂长、总工程师及其他技术骨干组成协作组,分别到几个自行车厂帮助技术会诊、整顿或参加技术攻关。这一支支协作队伍长途跋涉,疲于奔命,效果并不见得好!而上级要求这些协作厂的产品都要陆续挂上名牌产品的牌子,确实令人忧心忡忡,如此下去,势必要砸了优质名牌产品的牌子!
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以前一些名牌产品曾经发生过的情况,如“风帆”牌地毯、“梅林”牌罐头等,牌子挂滥了,搞得真假难分,优劣不辨,严重影响了名牌产品的信誉,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记取有益的教训吗?天津自行车厂为了避免在联合中大家吃名牌的“大锅饭”,坚持要联合企业挂“飞鸽”牌子时注明产地,这大概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