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高起点 低成本 专业化 大批量——我国摩托车生产的发展方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4
第5版()
专栏:

高起点 低成本 专业化 大批量
——我国摩托车生产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刘桂莲
最近,记者从全国摩托车行业“七五”规划会议上获悉,我国摩托车生产近年来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为使我国摩托车工业能稳步、健康、协调地发展,今后摩托车生产要在统一规划下,开展竞争,使我国摩托车生产水平尽快地赶上国际水平,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需求迅速增加
1980年以来,我国摩托车的产量,平均每年以84.5%的增长率递增。1984年全国摩托车的总产量达五十多万辆,预计今年产量可达八十万辆。在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我国,摩托车正成为公路交通运输的一种新工具,加入自行车和汽车的行列,组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这种多层次公路交通运输工具结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未来十五年内,估计摩托车的社会需求仍是上升趋势。
经有关专家计算、分析、考证: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在三百美元以下时,对摩托车需求较少;超过三百美元时,需求就明显增加;四百至一千美元之间,则是摩托车需求的高峰期。随着我国城乡商品经济的活跃,特别是个体户、专业户的迅速增加,对摩托车的需求量将增大。
切勿盲目发展
目前,我国摩托车生产厂家有一百多家,遍及全国二十五个省、市,涉及八个部门,布点多,批量小,专业化水平低,各部门各企业自成体系。按目前这种发展趋势,到1990年,摩托车年产量将达到四百多万辆。但是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行业的水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原料工业、能源工业以及公路建设条件来讲,都与这样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同时,摩托车行业本身也存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据有关部门预测,到1990年,我国摩托车年产量以控制在二百万辆为宜。所以,发展摩托车工业只能采取稳步、协调发展的方针,不可只顾眼前,一哄而上,超过实际可能,到时又不得不“下马”,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当前各地特别要注意防止为追求数量,扩建新点,去搞质量低劣和经济效益不好的产品。
瞄准三个目标
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摩托车生产应尽快实现下述目标:
一、高水平。我国摩托车工业起步晚,目前水平还比较低。但是,我国市场又是和世界市场密不可分的。现代世界摩托车生产水平已发展到专业化、大批量、多品种、系列化的阶段。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起点要高的要求。今后五年内,要力争使全行业的产品达到世界七十年代中期的水平,少数先进企业的产品达到世界八十年代水平。
二、低成本。摩托车一般是作为个人交通工具,这就要求做到使人能买得起,用得起。因此,摩托车厂必须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投入,提高产出。我国摩托车生产原材料消耗、能耗还都比较高。另外,还要在提高产品的寿命和使用的经济性、减少噪音和废气的污染等方面下功夫,以保证社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大批量。目前,世界上摩托车产量最高的日本,已形成四大公司垄断的局面,每家的年产量都是几百万辆。摩托车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批量以后才有好的经济效益。据先进国家的经验,按摩托车排量大小不同,一般排量的,经济生产规模为年产十万辆左右;生产大排量的,年产量也不宜低于一万辆。
摩托车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机械产品,其发展涉及科研和生产的许多部门。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打破部门、地区、军民界限,集中各方面的优势,搞专业化协作,组织经济联合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