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五台山随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4
第8版()
专栏:

五台山随感
叶君健
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缺雨,时令虽然已经进入了五月,而且也过了“立夏”节,但五台山下仍然未曾出现应有的绿色。这里是黄土高原,随着五台山脉的地势逐渐上升,高原也逐渐隆起,成为丘陵地带。一般说来丘陵地带的特点是灌木多,花草多,在这个季节,也应该是色彩多。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是一片单调的黄土。在周围一些不毛的山上,附近的农民开辟了一些无规划的梯田,但梯田上也是黄土,只不过比山下要薄得多。
汽车在土筑的公路上奔驰,紧跟在后面的是一股一股的黄色的云层。这单一的色调不仅加强了干燥感,也使人觉得荒凉。我记得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区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景象:伴随着这景象的总是生活的艰苦,斗争的严酷与大自然不时送来的饥荒。学院派的政治经济学家们大概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摇篮。从理论上讲,无产阶级革命应该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发生。从生产力实际情况而言,这里应该说是处于资本主义前期。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八路军于1937年初开进太岳和太行山区,把它们改变成为革命的根据地——事实上,中国早期的革命根据地没有哪一个不是在贫瘠地带建立起来的;这正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革命的规律,它成为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
一二九师在太行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五台山这一带便成了一个中心。这里新发展起来的人民自己的武装,以这个中心为基地,又逐渐扩散开来,向察南冀西挺进。在挺进的过程中他们也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开展游击战争,又创立了北岳根据地。这里的人民,在自然条件苛刻、生存斗争尖锐、穷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得腾出最强壮的劳动力去参加抗日军队,保卫国家;同时又要建立政权,推进革命。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事,但这里的人民却把它变为真实。他们的努力、决心和所经受的苦难,现代发达国家的人民恐怕做梦也不敢相信。
前些时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我国上演过他的剧作《推销员之死》),在读了我描写1926—1927年大别山区农民革命的小说《山村》后,给我来信说:“在那场革命的进程中该是有多少的大动乱啊!人们怎么活过来,这真是一桩奇迹”。当时大别山农民所面临的敌人只是土豪劣绅和反动军队,但五台山下的人民所要对抗的,除了当地的反动势力以外,还有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日本侵略军。这里的人民不仅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且还越战越强,建立起了边区政府和边区银行这类的正规行政设施,还推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真正民主制度“三三制”,实行了减租减息,开展了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我走过设置在一个小村里的边区政府旧地,又来到五台山麓一个名叫“石咀中学”的处所。教师在介绍到当时山区的情况时说,旧边区银行就在隔壁。这样近,我当然要去看一下。
这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农家院子,在一座山的脚下。它现在已经成了附近庄稼人存放粮食和农具的公房。这里有一家作为看守的住户。户主——一个老年农民——告诉我,这里还留下一件银行的遗物,并且主动地领我去参观:就在他住房的上首,立着一扇宽阔的木门——其厚度约有四五寸;门上扛着一条又长又粗的横木,上面挂着两把大锁。主人把锁打开,花了一些气力才把那扇厚门挪动。门下约有一个十级的台阶,引向下面一个约十米见方的地下室。这就是银行的金库,是存放作为边区纸币储备金的地方。现在是空无一物,并没有什么特别引起人的注意的东西,但它坚固的墙壁和干燥的地面却引起我许多联想: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边区政府却是这样重视金融工作和边区纸币的威信,把储备金就象保护眼珠似地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处所保护起来。可以想象,当初对这个金库的保卫也一定是很严密,而那时却是一个那么兵荒马乱的时刻!
在边区银行和边区政府之间有一个叫做耿镇的村子。当年曾设立过一个医院,就是“白求恩医院”。事实上它不过是一个村屋,所谓“医院”的设备真是简陋得可怜!——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但许多受了伤的战士却曾不断地从前方被转移到这里来,接受急救的手术,而且大多数战士都是很快地得到恢复,又回返前线。这里的治疗在当时是“现代化”的,因为白求恩是个“现代化”的医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医院里负责过医疗工作。但他所使用的“现代化”医疗手段,从附近由一个村屋改装成的“白求恩纪念馆”里所陈列的一些照片看来,大多数是白求恩大夫用当地的木头制成的。所以这位原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胸外科医师和圣心医院胸外科主任,一方面在用最新式的近代技术做手术,一方面又使用中国最古老的农村木料制成的医疗器械。我望着这些照片,也禁不住惊叹。
(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