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钱辛稻画展》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4
第8版()
专栏:

情满于山意溢于海
——《钱辛稻画展》观后感
李桦
中国山水画的兴起,比油画风景画早几百年。它的辉煌成就,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画家不满足于描绘一山一水,而是因景抒情,藉以感染观众。有人想,是否油画风景画亦可接受这个传统,使之更能适合我国的审美观点和欣赏习惯?现在已有些油画家这样做了,钱辛稻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中国文艺上,主张“情景交融”的艺术思想,由来久远。《文心雕龙》在评论《神思》时写道:“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钱辛稻虽然是从事油画风景画的创作的,但他却有意继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点。他学的本来是西方画法,对于印象派是并不陌生的。但是后来他由于倾心传统文化,尤其深爱中国山水画,研究中国画论,便逐渐从西方传统移到中国传统上来了。他力求扩展油画风景写生的狭隘天地,把主观感情注入风景画中,做出了可喜的尝试。于是他背着画箱,遍访名山大川,目的不纯是为了写生,而是深入大自然,从崇山峻岭,浩瀚江海的伟大景色中,涵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豁达其胸怀,充沛其感情,然后以所获的形象资料,带回画室构思,惨淡经营,创作出上接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油画风景画,使达到“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境界。这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比如对于石头,我们中国人是有特殊感情的。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不把石头看成是一块顽石,而赋予它以灵魂和性格,这自然是欣赏者的主观意识所起的作用。于是在画家的笔下,画出的石头便产生象征性的生命,达到因景抒情之境。钱辛稻的《万年灵芝》便是一例。如果你游览过云南的石林,谁都会为那些嶙峋怪状的岩石所迷惑吧。人们感到“神奇”,这就超出了“猎奇”的客观心理,而带上某种主观的意识了。钱辛稻便是带着主观意识去塑造《万年灵芝》的形象,所以他把这幻成铁人双臂似的“灵芝”怪石,放在旭日初升,红光四射的背景之前,便赋予它以一种充满宇宙间的生命力。他的《蓬莱仙岛》也不是描绘黄山的一个景色。那漂浮在无垠云海中的几个山峰,并不引人有出世之想。画家的构思,从远近对照的构图,沉着浑厚的色调,俯瞰透视的处理,以及着意刻画的几棵青松,都是用以开展欣赏者的襟怀,充实开拓者的精神境界,而具有积极意义的。作者做到因景抒情,物我交融,便给人民生产一种优美的精神食粮了。
钱辛稻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他深思熟虑然后动笔,从来没有信手涂鸦之作。其用笔的凝炼、赋色的沉着,造型的浑厚,气魄的宏雄,情感的浓郁,形成了他的具有一定思想感情深度的个人风格。在建设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油画将起巨大的作用。人民需要欣赏风景画,好的、民族化的油画风景画将必大受欢迎。
1985年7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