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由电冰箱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5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由电冰箱想到的
宗鄂
生活的节奏加快,大家都很忙,双职工没有时间天天去买菜,有个电冰箱自然方便多了。可我这个靠几十元工资收入的人,从嘴里抠出七八百元也不容易,加上报纸上常反映一些冰箱质量不过关,费电,修理也难,心里老犯嘀咕,下不了决心。
爱人的同事知道我还没有电冰箱,感到惊讶:“哟!你们家那位是个大编辑,又是诗人,还没有钱?”听了这些话,真是哭笑不得。
勿庸置疑,这几年,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和过去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有了新居,有了黑白电视和收录机,还有我最喜爱的、每日帮助我灯下耕耘的大大的写字台。我真有点“沾沾自喜”了,常常暗自庆幸苦尽甜来,毕竟赶上了好时候。
十几年前,我和爱人都只有三十几元工资,一个孩子占去一大半。除去房租水电,刨去粮食、月票等必须开支,仅剩十元菜金。每月入不敷出,只得拆了东墙补西墙。有时为借几元钱以应急需,连夜穿过半个北京城,厚着脸去敲同学的门,半天开不了口。现在不怕羞于启齿了,而成为一种笑谈。
回想起来,真不知是如何从那困苦的日子里熬过来的。我怎能忘记那些艰难的岁月!但有一条,困难中却很乐观,从未丧失生活的信心。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也常学着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瓦西里对妻子所说的那句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一位朋友来家里聊天,还提到过这件事。
现在好了,再不用扳着指头,绞尽脑汁为生活犯愁了。经济上多少有了好转,但并不宽裕。
眼下,一般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不高。市场调价后国家予以补贴,业余兼职或者代课的,每月多收入二三十元,可以达到收支平衡;但大多数机关干部和中小学教师还是较拮据的。一位在大学工作的朋友谈到她回上海探亲,弟弟一见面就问:
“怎么样?报纸把你们吹到天上去了,挣了不少钱吧?”这位友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她的两个弟弟同年初中毕业,都是司机,每月工资加奖金一百多元,家里现金就有二三千元。相比之下,她却寒酸多了。还有一个同学,他是一所美术学校的教员,1962年中专毕业。儿子前几年才从同一学校毕业,收入比父亲高一倍。一位亲戚的初中同学在一家汽车公司开小车,雇用单位每月给他另加二百元工资,加上原单位工资、奖金,空时再捞点外块,月均收入近四百元。大街上,骑着“本田”、“雅马哈”之类的摩托车到处兜风的,有几个是知识分子呢?
我丝毫也不妒嫉他们。我真心为那些真正是勤劳致富,发挥聪明才智,实干加巧干却不坑害别人、不损人肥己的万元户高兴,希望他们中间涌出一批实业家、实干家,十万元户,百万元户。但我不同意一些报刊瞎吹嘘,更不同意把知识分子胡乱吹成万元户,给人造成一种似乎知识分子不少已是富翁之类的错觉。知识分子即或有“万元户”,那人数也是少得可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