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与战士的心弦共鸣——访部队作曲家铁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7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与战士的心弦共鸣
——访部队作曲家铁源
本报记者 张世英
一封来自广西的信中说:“歌曲《十五的月亮》深受欢迎,很多同志在业余时间竞相演唱。它的歌词内容好,艺术性也高,曲调委婉动人,又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这样赞扬的来信不止这一封。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同样深受群众喜爱。它们的作者都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作曲家铁源。
在不长的时间里,铁源怎么能连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呢?当我在“八一”前访问他,并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激动地说,是人民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激励着自己谱写出他们的心声。这位五十年代参加人民军队文艺团体吹中号、拉提琴的器乐手,是在六十年代才开始业余的歌曲创作,1963年成为专业歌曲创作人员。七十年代,他创作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与钊邦合作),曾传唱一时。
进入八十年代,群众对音乐的要求日益提高,加上港台流行歌曲的输入,一向以豪迈、雄壮有力的音乐创作部队歌曲的铁源,感到很苦恼。他经过思索,认为歌颂祖国仍然是作曲家的职责,问题是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表现这种情感。
1980年底,邬大为、魏宝贵写出了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请他谱曲。他写出的初稿一反原来的风格,有点流行歌曲的味。铁源听来听去总感到不大对劲,认为这不能代表八十年代战士的情感,不能拨动人的心弦。他不走捷径,推翻重来。乐谱是汗水的结晶。铁源反复推敲歌词,理解含义,长期深入边防哨所,与战士共同生活战斗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战士们在零下四五十度的雪地里守卫边防,在森林中奋不顾身扑灭野火,在白山黑水、海岛边境保家卫国……一个个动人的形象,激起了他感情的浪花,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要借家乡的美景,抒发战士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挚爱。作曲家从心泉中涌出了浓郁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韵味,舒展委婉的音调,载着火红的“桃花”很快开遍了祖国大地。去年在上海举办的“十五首群众最喜欢的歌曲”评选中它被推为首位。
去年,铁源和一些词、曲作家深入部队,了解到战士们希望歌曲创作除了反映部队生活外,也该赞美歌唱军人的妻子。于是,词作家石祥很快写出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词。铁源一看到这首富有新意,具有时代气息的歌词,非常喜欢,也为那些军人妻子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染,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使他在两天里一气呵成谱写出来。总政歌舞团的徐锡宜又“画龙点睛”地进行了润色。
这首词新、曲美的歌曲,以北方民间音乐为素材,以优美、抒情的音调,情意深厚地抒发了革命伴侣的高尚情操。它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祖国在前进》征歌中获一等奖。它的饱含深情的曲调,在无数边防战士和他们妻子中间得到了心弦上的共鸣。但铁源并不满足,他认为这是一个部队作曲者的责任,他表示要继续努力,多写一些抒发战士情怀的歌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