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故乡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7-29
第8版()
专栏:

故乡水
丁宁
到了南国,花城之花,先使远客陶醉。但是,秀美的江河之水,却也最是令人忘情。
白天鹅宾馆,一身洁白,落在珠江之畔,高耸云端,那优雅的风姿,自是南国第一流,和那美丽的名字很是相称。夜晚,在高层楼的阳台,俯首眺望,只见珠江岸边,巨厦,重楼,点点灯火,一齐倒映水中,与那流星般的快艇、渔帆,竞相争辉,珠光翠影,飞采流丹,只觉坠入千里童话之中。
最吸引人的,是二层楼的花坛大厅,悬挂在奇石嶙峋的假山之前那壮美的瀑布,飞流直下,挟着一串富有神韵的笑声。它的旁边,有三个慑人心魄的大字:“故乡水”。真是别出心裁,奇妙的构思!我们家乡人,常爱说:“美不美,家乡水。”走进这间绿叶青枝、花气袭人的大厅,谁不为这“故乡水”所打动!
瀑布下面,是清清的池水,水中有金色的鱼儿嬉戏。对面便是一座围着栏杆的平台,平台上,人来人去,都爱在那儿以瀑布为背景,摄影留念。那天早晨,一位年约七十左右的老妇人,满头银发,穿一身现时流行的素花丝绸便装,带着两个年轻人,在平台上轮流拍照。看样儿,象是海外归来的侨胞。老妇人不时指指那瀑布,似乎唯恐把“故乡水”失落在镜头之外。当青年人把相机对准她的一刹那,我看见她那庄严的面孔,有晶莹的泪珠。啊,故乡水,引起多少游子的情思!
我想起几年前,在海南岛访问过一位割胶女工。她自三岁作了童养媳,公婆便带她到马来亚,七岁就作了割胶工。她只知自己是广东人,却不知出生在哪县哪乡,依稀记得有条珠江,珠江就是自己的家呀。五十年代回国,一到广州,就和丈夫跑到珠江岸边,双手捧起江水,美美地喝了几大口。
“啊,喝了家乡水,又是家乡人了!”
我永远不忘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欲哭又笑的表情。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坐落在潭江之滨。1 980年年初,我曾路过那个县城小住。浩浩的潭江水,鼎足而立的三埠,气势非凡,但她的市容风貌,并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曾听说,潭江两岸的土地,虽然肥沃,在旧时代,却没有一寸属于穷人。男人们无路可走,便一批一批弃家舍子,漂洋过海,流落异国。已故著名画家司徒乔就是开平潭江岸边人,他爱人冯伊湄在一本书中描述他的曾祖父,当日家贫出洋时,抱着帆船的桅杆,哭了七十三天。多么凄惨!故乡难舍,人之常情。到如今,开平人散居在海外各国和港澳的,竟达四十二万!
时过五年,又到开平,我竟认不出了,她变得太快!潭江水似乎更加壮阔,三埠换了耀眼的新装。树木成荫的滨江大道,飘散着玉兰、茉莉的甜香;潭江两岸新建的大楼,鳞次栉比,市内的住宅区和乡村的绿树丛中,处处可见别墅式的小楼。这里的主人说,近四年间,三埠新建住宅二十五万平方米,70%的居民和部分船民喜迁新居。人们赞扬,这里对侨胞的政策落实得好。秀美的小城,以新的风采,吸引一批一批的海外游子,重返故地。当日,他们抹着眼泪走,今天,带着笑声归。许多人,当看到萦绕梦魂的旧居老宅,被修葺得焕然一新,禁不住热泪纷纷。为振兴家园,都愿献出一片赤子之心。
几天之后,参观深圳的罗湖桥。那儿一带碧水,十分秀美。我站在桥头,端详桥上往来人,不知怎的,心头很不平静。这桥因它历史的特殊地位,似乎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蓦地,想起一位海外归来的故人,描绘她从前往返罗湖桥的心境。她把罗湖桥比作山东老家传说中的“奈何桥”和“金银桥”。旧日去国,觉得是走上绝望的“奈何桥”,后来归国,却是跨上幸福的“金银桥”。
此时,一位衣著华丽的中年妇女,象是刚从桥的那边来,以奇异的眼神,注视桥下闪闪的流水。她在想什么?啊,我懂了,她看到了故乡水,她回家了。
旅途中,我看到一幅描绘侨乡的乡土风情画,题为《安居》。作者陈金章曾师事于岭南名家高剑父和关山月。这幅画,以深情慧眼绘出海外归来人的生活美景。画中,榕荫、修竹、蕉叶,掩映着瓦屋、庭院,竹椅上坐着安度晚年的老人,怡悦、恬静。清清的河水,潺潺流过,小舟自横。我好象听到小河在欢快的歌唱,唱故乡水,唱故乡美。
1985年6月中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