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西出阳关多亲人——两位大学毕业生在进疆路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1
第3版()
专栏:

西出阳关多亲人
——两位大学毕业生在进疆路上
本报记者 段存章
绿色长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穿行。车厢里欢声笑语,“欢迎会”别开生面。
“同志们,这两位大学生自愿来新疆工作,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列车长赵兴华放大嗓门说。
随着“哗哗”的掌声,几百双钦佩的眼睛注视着并肩端坐的两位年轻人。女的名叫程缨,二十二岁,共青团员,大大的眼睛,长得秀丽;男的叫张金春,二十五岁,共产党员,留着略长的头发,方脸盘,浓眉毛,很有精神。他俩是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同窗四年,志同道合,这次一道展翅飞向西北。
小程在学习方面是班里的佼佼者,父亲是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她早有毕业后到边疆工作的打算。小张是班长,暗暗支持她。今年5月,他俩“密谋”,先后三次给新疆拍电报、四次挂长途电话,要求进疆工作。可是,由于联系上的原因,临到毕业分配时都未得到信息,结果小程被分配到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小张被分配到青岛市总工会。俩人还没去报到,却收到新疆科技干部局热情的来信:
“欢迎你们到我区参加四化建设。新疆土地辽阔,矿藏丰富,有待于你们来开拓。新疆的人民勤劳好客。过去人们的世俗偏见,常把新疆看成是寒冷落后、春风不度、寸草不生、杳无人烟的地方。其实这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近几年,许多有志青年,积极投书新疆有关部门,纷纷要求到边疆参加四化建设。好儿女志在四方,来吧,朋友!新疆广袤的土地有着容才的雅量,无边的原野更有用才的魄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新疆各族人民热烈欢迎你们。”
信的末尾还加了这样的话:“若决意来疆,又被分配到其它省区,可持报到证直接来我局报到”、“来疆毕业生不受国家计划限制,请广为宣传。”
鸿雁传真情,书信添力量。小程与小张力排众议,果断地于7月17日登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69次特快列车。
小程没有出过远门,刚上车心里忐忑不安。不一会,便沉浸在大家庭的温暖里。当乘务员、旅客知道他俩自愿到新疆工作时,顿时围过去,热情叙话。更使这两位年轻人动心的是发生在车厢里的一件件感人事:
穿着维吾尔族服装的一家六口人,出国两年,带着一个在异国出生才八个月的小女孩,又回到祖国来了:“还是家乡人情好,我们离不开新疆的山和水!”
“有位旅客患急病,哪位是医生,请……”播音员的话音刚落,一位五十多岁的人跑来了。他是乌鲁木齐铁路局中心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五十年代大学毕业后进疆的。这位广东人说:“我爱故乡,但更爱新疆,那里有我的事业和理想。”
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的自治区建筑工程总公司经理吴宪君,听说志愿进疆工作的两位大学生是山东人,高兴地说:“很好,很好,又多了两个老乡。”这位山东大汉是1949年跟随王震进疆的。那时他才二十一岁,从宝鸡步行两个月到乌鲁木齐。王震让他带部队上山伐木,他不理解地说:“屁股还没坐稳呢?”王震生气地说:“我们来新疆不是享福,而是来建设的!”一连几个冬天,他们上山伐木,建起电厂、纺织厂、盖起学校……老吴深有体会地告诉这两位青年人:“理想变成现实要不怕艰苦。”
车窗前,小程指着朝霞映照下祁连山顶的白雪说:“你看,多美啊!”小张更现实些,指着车外白茫茫的戈壁滩说:“这里的条件还是很苦的呀!”新的生活将考验年轻人,请记住老师和同学在毕业纪念本上留下的赠言:“祝愿您们永做探索与开拓者”、“冲破一切阻力,走向新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