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理想在燃烧——记南开大学副校长胡国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2
第3版()
专栏:

理想在燃烧
——记南开大学副校长胡国定
本报记者 金凤
“尊敬的胡教授,你是国际上知名的信息论专家,又是一位革命者。请问,革命和科学,对你来说,哪个更重要?”一位到中国讲学的美国数学家好奇地问南开大学副校长胡国定。
胡国定从容回答:“我参加革命斗争,从事科学研究,都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我来说,也许同样重要。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我确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导我行动的唯一准则。”
听到这样的回答,那位美国学者微笑了。
火红的青春
理想,是个郑重的字眼。理想,只有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在一起,才能灼灼发光。
胡国定少年时期的理想,不,也许是梦想,是长大了当一名探究自然奥秘的数学家。
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国大地。上海已成孤岛。父亲和哥哥已秘密地参加地下党,忙着救亡工作。不幸,父亲的癌症已到晚期,在病床上喘息着,对站在床前的哥哥和他说:
“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是卑鄙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要终生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你们能做到吗?”父亲热烈的深邃的眼光专注地望着他们。哥哥点点头。他却回答不出来。
父亲死了,哥哥走了。十七岁的胡国定似乎一下子成熟了。他深深思索着。在日记本上,写下他对美国学者说的那句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是指导我行动的唯一准则”。国土沦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他毅然决定放弃他热爱的数学,到抗日根据地去参加革命。
地下党的沙文汉同志劝他留在上海,考上大学,好好搞数学研究,团结和影响周围的同学。“革命胜利后,我们需要自己的红色专家”,沙文汉同志这样说。
他考上交通大学,团结了一批同学,组织了读书会。他们偷偷阅读《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他们也看《马克思传》、《贝多芬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了他们的头脑,献身人类的巨匠的榜样深深吸引了他们。
抗战胜利,胡国定刚想安安静静地读书,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他参加了地下党,担任交大学生自治会联络部长和党组成员。多少个日日夜夜,和同学们一起团结斗争:反对美军暴行的斗争,交大护校斗争,如火如荼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高压水龙头,带钉的“中正棒”,特务钉梢,军警包围交大。他和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他巧妙地动用交大校长的小汽车,送出上了黑名单的同学。他没有忘记沙文汉同志对他说的话。白天,他投入紧张的学生运动。深夜一点,两点,他钻研现代高等数学。
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在交大毕业,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当教师,同时负责地下交通站工作。四百多名地下党员和一批民主人士,在他的巧妙安排下,顺利到达解放区。
人们谁也没有察觉,这位治学谨严的青年教师,竟是一位地下工作者。革命和科学,在胡国定身上奇妙地结合着。
“胡国定定理”
难忘的1949年。推翻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光明的新中国的理想实现了。胡国定希望,可以专心一致地回到他的数学研究中去了。落后的中国迫切需要科学,人民需要一批自己培养起来的科学家。
然而,学校中党员教师不多。胡国定不得不“双肩挑”,肩上压着党的工作和教学、科研双重担子。他累垮了,大口大口地吐血。
养病期间,他才有更多时间钻研现代数学。他向数学王国进军了。
1957年,他到莫斯科大学进修。他的研究方向是“泛函空间中的随机过程”。这是一个纯粹理论数学的研究课题。胡国定的目光同时紧密注视着国内建设更迫切需要的应用数学的研究。当时,国际上刚刚出现应用数学的一门新学科——信息论,是美国一位通讯工程师谢农在1948年创立的。胡国定在研究概率论的同时,钻研了信息论,写出《论信息的稳定性——兼论谢农定理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论文发表在苏联《概率论及其应用》杂志上。
1961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届国际伯克莱概率统计会议上,胡国定这篇论文震惊了到会的各国专家。他们高兴地看到,这篇论文“触及了信息论最基本的问题”,被命名为“胡国定定理”。美国的信息论杂志称赞这篇论文是“意想不到的结果”。胡国定在苏联发表的另一篇论文《论信息量》,被国外最近出版的《信息论近代理论》的专著加以引用,明确指出“这是胡国定的工作”。
胡国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他的研究的呢?他是莫斯科大学四百多名中国留学生的党总支书记。他依然是政治、业务“双肩挑”。四百多名留学生的思想、生活他要照顾,还要做自己双倍繁重的科研工作。唯一的办法是挤出寒暑假和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寒暑假时,中国留学生可以到苏联各地去旅游。三年进修时间,胡国定没有离开莫斯科一步,也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他把个人休息、娱乐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中去了。
1962年,胡国定到捷克参加国际信息论会议,宣读了他的论文《一般场合下谢农正反定理》,进一步完善了信息论理论。他在会上还宣读了他指导的研究生沈世镒的论文《论平稳通路的基本问题》,得到专家的赞许。
胡国定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第一流信息论专家。他在南开大学建立了信息论研究队伍,开始把信息论应用到国防、通讯和地质勘探工作中去。
十年动乱中断了他的研究工作。他被关进“牛棚”。最残酷的法西斯专政禁锢得了一个人的身体,却禁锢不了人的思维自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使他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十年、二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插曲。社会总要前进。几个跳梁小丑妄图扭转历史前进的车轮,只不过如螳臂当车,被碾碎的是他们自己。即使他刚好在这曲折的回流里,可能成为牺牲品,那也算不了什么。人民可以享受他的科研成果。想到这里,他坦然了。牛棚中有的是时间,他静静地思索着他一直在追求解决的现代数学基础的一些理论问题。
信息论梯队
沉重的一页终于翻了过去。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但天津市揭批查运动还被人捂着盖子。胡国定不得不挺身而出,再一次抓革命运动,抓南开大学的清查工作。
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信息论研究班子已被彻底“砸烂”。他的得意门生沈世镒被下放到山西当一名小学教师。
人才,人才比什么都重要。胡国定心急火燎地赶到山西,直叩省委书记的大门。费了多少周折,才把沈世镒调回南开大学。现在,沈世镒已成为他的主要助手。今年夏天,沈世镒去英国参加国际信息论会议。
他招收另一名研究生屈荫生更是困难重重。屈荫生本是一名中专毕业的医生,酷爱数学,考试成绩优异,“政审”一关却卡住了。据说,他“家庭出身不好”,本人有“生活作风问题”,被判过刑。能招收一名判过刑的人当研究生吗?爱才心切的胡国定亲自去调查了。原来,屈荫生上业余大学时,一位女同学对他有好感。她是一名军属,夫妻感情不和已好几年了。她没有告诉屈荫生她是“有夫之妇”,书呆子屈荫生对她也很一般。但那位军人向法院控告他“破坏军婚”。在那法制、人权备遭践踏的年代,军代表一句话,屈荫生坐牢了。出狱后在监狱当医生,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本是一个知识分子横遭迫害的不幸遭遇,反过来又成为阻挡他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口实。胡国定十分苦恼,能帮助和救护这样一位人才吗?他向教育部汇报情况,教育部也不敢拍板。感谢光明日报一位热心的记者,写了一份内部情况。更要感谢邓小平同志,百忙中在这份情况上批了“人才难得”几个大字。屈荫生得救了,他终于考上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他的硕士研究论文《用计算机处理内分泌问题》得天津市科技一等奖,他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到美国进修去了。胡国定不禁慨叹,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的关怀,屈荫生能脱颖而出吗?
胡国定善于从战略上指导研究生工作,他面向国际信息论发展的最新潮流,从业务上给他们指出主攻方向。他的学生沈世镒已经当研究生导师了。胡国定发现,他和沈世镒一起指导的研究生张箴,“攻关”能力很强。他有意识地锻炼张箴这种“攻关”能力。
1981年,美国信息论学会主席到南开大学讲学,提出信息论中还未解决的一些难题。当时张箴正准备参加出国留学生的外语考试。胡国定告诉张箴:“这是国际上许多信息论专家啃不动的难题。你来试试吧,亮一亮我们的实力。”两星期内,张箴把其中一个难题解决了。他写了一篇论文《多输出信息编码在最特殊情况下上下界重合问题》。胡国定审定了这篇论文,让张箴直接寄给美国信息论学会主席。
不久,张箴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美国信息论学会主席称赞这篇论文“解决了一个挑战性的难题,是国际上信息论最好的工作之一。人们将感到万分惊讶,这个信息论专家尝试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竟被经过十年文革的一位中国青年所解决”。
几个月后,胡国定带着张箴到法国参加国际信息论会议。张箴宣读了他的论文,果然激起会上各国专家一片惊讶和赞叹的声音。会后,张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到两年,他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正在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胡国定是国际信息论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他又和张箴一起到加拿大参加国际信息论会议。张箴作了三个重要报告,都是当今信息论学者公认的难题。许多信息论专家听完报告,围着张箴,问这问那。看到这等情景,胡国定眼睛湿润了。中国人真是扬眉吐气了。
在胡国定统率下,一支多层次的信息论梯队建立起来了。几个主要成员,胡国定六十二岁,沈世镒四十六岁,屈荫生四十六岁,张箴三十八岁。梯队中最年轻的成员是二十岁的博士研究生叶剑平。时代前进了,叶剑平不需要象他的前辈学友那样在逆境中苦苦挣扎,他简直是起步飞奔。十五岁考入南开大学,十七岁大学毕业,二十岁得硕士学位,同年到联邦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善于把理想变为现实,信念化为行动的人是幸福的。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在成长起来,胡国定真正感到幸福了。
他已过花甲之年,有时问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褪色了吗?没有,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回答。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对于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更炽烈、更执著了。每一分钟时间他都是计算着过的。马克思曾说,他是为全人类工作。热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胡国定也可以自豪地说,他毕生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工作。他正在攀登数学研究的高峰,他的目光更投向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大批数学人才。(附图片)
青年吕世明(前)从小因病双腿致残,但他自修英语达到大专水平,被大连市石油七厂情报室聘为翻译。今年初他义务开办英语业余学习班,收学员一百多名,每周授课三个晚上,受到社会赞扬。  
  王健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