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母亲的心愿——记博爱县爱国拥军模范张振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2
第4版()
专栏:

母亲的心愿
——记博爱县爱国拥军模范张振兰
张振兰今年五十七岁。人们说她是一位识大体、明大义的母亲。河南省博爱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联合授予她“新时期爱国拥军模范”的称号。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张振兰家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1983年,正在百里之外的济源县做零活的张振兰听到征兵的消息后,连夜赶回家,第二天一早便拉着儿子王新卫到乡里报了名。新卫对母亲说:“俺本想和二哥一起发狠地干上几年,攒点钱盖上几间新房,可是……”张振兰批评儿子这种想法不对头。也有人劝她说:“振兰,这些年你们家穷得够受的了,现在党的政策好,多个劳力多挣钱,你就把新卫留在身边吧。”张振兰说:“光想着自己多个劳力多挣钱,那么国家谁去保卫?国家没人保卫,日子再好也长久不了呀!”
新卫被批准入伍了,张振兰拉着新卫的手深情地说:“到了部队上要听党的话,好好干!”
新卫参军后不到两个月,张振兰的右乳房患了恶性乳腺肿瘤,疼痛难忍,到医院做了全切除手术。她担心再也见不着新卫了。老伴王全忠说:“把你做手术的事,写信告诉新卫一下吧!”张振兰却急忙拦阻说:“可不能,可不能,孩子刚到部队不久,可不能分他的心。”她病好出院后,又带着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两年中还清了两千多元借款,有了积蓄。
可是,当全家的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更大的不幸降临了。1984年元旦那天,二儿子新国不幸病亡。老来丧子的张振兰忍不住放声痛哭。按当地的习俗,人死后兄弟间要给死者剪袖口,表示分离。亲戚们劝张振兰给在部队的新卫发个电报,叫他回来见上哥哥一面。可是张振兰不同意。她对全家人说:“俺知道,新卫和他二哥的感情很深,从小睡在一张床上,盖着一床被。要让新卫知道他哥死了,他会伤心,影响工作,还是先瞒着为好。剪袖口是封建迷信,咱是军属,可不能信神信鬼的。”
这位坚强的母亲,就这样忍着悲痛,连夜给死去的儿子办理了后事。新国是张振兰家的顶梁柱,如今一死,张振兰家的生活就艰难了。可是张振兰咬紧牙关,挺直腰杆,始终没有写信告诉新卫。她对老伴说:“新卫是在保卫祖国,咱做爹娘的,有再多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宁可自己操碎心,也不能让孩子在部队分半点心!”
新卫不负母望,入伍第一年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年终受到嘉奖;第二年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先进个人,年终又受到嘉奖;第三年荣立了三等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振兰身为军属,在家庭遭受不幸的情况下,生活上应该受到政府照顾,可她总是婉言谢绝。有一次,县政府派民政局负责同志前往慰问,并且送去一百元救济款。张振兰说啥也不肯收。她说:“这几年政府对俺够关心的了,俺做手术后,干部还专门带着糖果来看俺,俺已经感激不尽了,还是把这钱用在国家建设上去吧。”就这样,她坚决把钱退了回去。
张振兰不仅自己不向国家伸手,还走村串户引导军属们为国分忧。今年春节前夕,有位军属对张振兰说:“你是焦作市政协委员,帮俺说说,要点救济。”张振兰说:“咱军属要带头克服困难才好,可不能向国家伸手要这要那的。”说完,她把自家的一口袋生姜搬了出来,叫那位军属拿去换钱。那位军属感动地说:“俺家人少,有点困难好克服,这姜俺不能要,以后俺还要向您学习哩。”
去年冬季征兵时,张振兰忙于做动员工作。她带上几个干馍东家进,西家出,有时一大早出门,夜深才回到家里。邻村有位农民家庭比较富裕,孩子开着自家的拖拉机,收入可大了。孩子要去当兵,他思想上转不过弯。于是,张振兰先后三次去他家谈心,使这位农民愉快地把孩子送到了部队,并且表示要做个象张振兰那样的军属。
张振兰这位好母亲,曾跨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等省市,向成千上万人民子弟兵作了“母亲的心愿”的报告,受到了指战员们的尊敬和爱戴。
陈国丙 赵永忠 郭铭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