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长城、秦始皇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2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长城、秦始皇及其他
周修强
长城,激励了多少爱国志士为国英勇战斗,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吟诗作赋。以长城为描写对象的诗赋文章难以数计,而最富有哲理的当推鲁迅先生的杂文《长城》。
《长城》全文只有一百多字。它以鲁迅特有的深邃的洞察力分析了长城。鲁迅赞美“伟大的长城”,赞美的是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而对长城的作用,却说:“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结论是: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华盖集·长城》)
这是鲁迅先生考察了长城二千多年历史得出的观点。
秦始皇把战国时列国在北边所修的长城修缮加固并联结起来没有多少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平城。
吕后时,匈奴一再骚扰陇右。
文帝时,匈奴的前哨部队深入畿辅地区。
武帝时,匈奴仍不断侵犯,先后派卫青、霍去病主动出击,加以匈奴内部矛盾的发展,匈奴渐衰。
东汉以降,北方代匈奴兴起的鲜卑、柔然和突厥等,不时与中原地区发生军事冲突。
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照样越过长城,很多少数民族还在中原地区建立了王朝。
五代十国时期,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大多为关外少数民族建立的。
辽、金、元都是塞外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地域都跨越了长城。
清兵入关,就是进入长城的重镇山海关。
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但是,中国国内各民族之间斗争、融合的力量,比长城的力量不知大多少倍,决非人为的壁障所能隔绝。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取决于各民族和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种种条件,人力是无法阻挡的,更不取决于有没有万里长城。
长城,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在两千多年前,依靠人的双手,是怎样修建起来的,现在难以考实。单是把那些笨重的土木石方搬运到山上就是万分艰难的事。长城应该属于恩格斯所说的“不可企及”的事物。我们的祖先修建万里长城,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长城是人民修建的,但长城又和秦始皇的名字分不开,修建长城的利害得失,和秦始皇的功过紧密相联。《史记·蒙恬列传》云:“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三十万众,只是士兵,征发的民伕与输边的囚犯,还不包括在内。秦始皇修建长城,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劳役,惨痛的牺牲。司马迁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秦始皇北却匈奴应该肯定,但修筑长城,“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
在修建长城的同时,秦始皇还动用大批劳动力从事其他非生产性劳动。戍五岭,动用五十万人。戍五岭,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对开发南方和促进民族融合有积极作用。但是,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收效,对当时的农民却是繁重的徭役负担。南北戍卒近百万。“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汉书·晁错传》)戍卒所需供应粮食,长途运输,中途消耗甚多,到边境不过二十分之一。结果“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汉书·主父偃传》)
秦始皇还滥用民力,以满足个人私欲。一是营建宫室。在统一过程中就开始修建宫室,统一后,先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宫和甘泉宫,后又嫌原有朝宫狭小,在上林苑建阿房宫。阿房宫虽未完全竣工,但已建成的宫殿跨函谷关内外,渭水南北,达七百余所,连绵三百余里。一是治骊山陵墓。嬴政即秦王位,就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墓。骊山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墓内建宫殿,有百官朝会之所,实以奇珍异宝。骊山无石,所需石材,取自渭北诸山,搬石渡河,功力倍加。“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现在,要精确地计算筑长城、南北戍守、营建宫室、穿治骊山动用的劳动力总量,大概不可能了。据《通典·食货》记载:“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万,阿房骊山七十万,三十年间百姓死没相踵于路。”总数即达一百六十万。有的史料说明,仅筑长城就占用近百万人。秦始皇大兴功作占用劳动力不下于二百万人。就以二百万计,那就是秦代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秦时人口无正式记载,据一些学者估计最多为二千万人),约占总劳动力的十分之四。在过去的任何时代,用这么高的比重的劳动力和巨大的财力、物力去进行对当时人民生活不能带来任何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是社会经济难以负荷,人民不堪忍受的。确实是“天下苦秦久矣”!只待有人登高一呼,便振臂而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子婴降汉,不过十五年。秦在统一过程中,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临败亡时,祸几及身,土崩瓦解,为什么发生这么巨大变化?
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贾谊说:“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过秦论》)秦统一中国符合人民安定统一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秦始皇得以顺利地建立统一中国的功业。但是统一后,秦始皇滥用民力,将沉重的劳役与赋税强加在人民头上,又加以严酷的镇压,人民无法“安其性命”。史称“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汉书·贾山传》)社会经济的崩溃,阶级矛盾的激化,决定了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秦始皇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对中国的统一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滥用民力,使秦朝短促而亡。不论秦始皇的继承者是胡亥,还是扶苏,都改变不了秦王朝覆灭的命运。史称秦二世而亡,实乃一世而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