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花之寺”小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2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花之寺”小考
史明迅
广西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王鹏运词选注》中的《宴清都》,词前叙云:“四月望日,子石招饮花之寺”。其“花之寺”注释说:“故址在今北京宣武门外宣武医院”。此说很值得商榷。
熟悉北京掌故的枝巢子老人(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一书中叹道:“花之寺其名甚雅,而无故实可考”。
一说西四牌楼广济寺即花之寺,但论者已证其诬,不足置信。《燕都丛考》谓:“花之寺……在南西门外,……事较彰明,当无误认之理。”南西门是今北京右安门的俗称。清代《京华杂诗》云:“南西门外花之寺,云锦缤纷尽海棠。不记何人亲手植,料应历尽几沧桑。”清人笔记《郎潜纪闻初笔》卷二十,记“都门花事”说,花之寺中海棠,相传为董文恭公(诰)手植。清代诗人龚自珍《忆丰宜门外花之寺董文恭公手植之海棠一首》咏道:“女墙百雉乱红酣,遗爱真同召伯甘。记得花阴文宴屡,十年春梦寺门南。”丰宜门原是金中都的南门,在右安门西南,旧时也作右安门的代称。从诗意看来,花之寺当去此不远。道光十二年(1832)春,龚自珍招公车诸名士重集花之寺。参加这次雅集的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中写道:三官庙中有花之寺,壬辰初入京,不识其地所在。及至,“则绮疏尽拓,湘帘四垂,花之寺绰楔在焉。前后皆铁梗海棠,境地清华,颇惬幽赏。”
花之寺名称的由来,清人王渔洋解释说,山东沂水县有花之寺,以寺门多花卉,而径路窈折如之字形,故此得名(《分甘余话》)。清人罗两峰号“花之寺僧”,曾宾谷雅好其事,遂将“花之寺”三字署榜于丰宜门外的三官庙中,是为北京的花之寺。它原在三官庙的西跨院,正殿三楹,院中遍栽牡丹,当年花农多在此祀奉花神。
前不久,我到右安门外访寻花之寺故迹,令人遗憾的是,三官庙因年久失修,已被拆除,今北京右安门第二中学和第三小学,即其旧址。花之寺荡然无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