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名师指路——记杨石先老师对我的教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4
第5版()
专栏:教育

名师指路
——记杨石先老师对我的教诲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胡孚琛
路,对我这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青年来说,早有“金光大道”在眼前,所以我从迈出第一步起,一直到六十年代,没有“行路难”的体会。
然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我迷路了,我对走过的路开始迷惑、怀疑、反省,不知道以后该怎样迈步。我常常在南开大学校园的大路上徘徊。我将心里话告诉老校长杨石先教授。那时,“四人帮”诬陷的脏水也泼到杨老师身上,杨老师也搬到我们学生宿舍,和我们同住,同开会学习。当人们出去奔忙时,杨老师常常在宿舍里和我长谈。我从这个比我年长半个世纪的老人那里懂得,眼前的混乱只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小插曲,是暂时的。杨老师劝我要利用时间,观察社会,增长知识和经验,千万不要丢掉业务,不然以后需要的时候,就拿不出来了。杨老师的话给我印象很深。
离开母校后,我就到某地一个荒僻的农场去“接受再教育”。在那里,我不断收到杨老师的信,他还将一部身边珍藏多年的善本《战国策》和郑板桥的《范县诗抄》寄赠我作为纪念。农场劳动结束后,我被留在当地工作。那里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视同儿戏,大学毕业生普遍用非所学。我不时把地方的情况和自己的苦恼写信告诉杨老师,杨老师每次都很快回信。离校十五年多,年迈的老人给我写过四十多封信。1973年,杨老师给我寄来几本英语广播讲座的小册子,叮嘱我不要丢掉外语。1974年,一个曾在我校工作过的老同志去津,顺便探望杨老师,杨老师听他谈了我在地方的表现很满意,捎信来要我谦虚谨慎,联系群众,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初,杨老师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那是他老人家去北京出席了四届人大,周恩来总理作为天津的代表,在会堂的休息室里同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那一年,各行各业开始了整顿,工作也有了起色。这时,我见到杨老,向他抱怨“文革”中断了我的学业,问他还能否让我回校再学习一段时间。杨老师询问了我自学的情况,严肃地说:“大学生嘛,要紧的是懂得怎么学。你在大学阶段受过基本训练,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就应把老师没教过的自学完。”杨老的话,给我敲了警钟。正是由于听了杨老的话,我不但自学完了大学的化学教材,还自学了文科几个系的教材。
1977年,杨老师给我寄来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写作《国外农药进展》一书时的工作照,另一张是他在黄山参加全国农药会议时在迎客松前的留影。看到老人那慈祥的面孔,我心情很激动。
全国恢复招考研究生的制度后,我想报考本校导师的研究生,但杨老师分析了我的特长和实际情况,不主张我匆忙报考母校化学系,建议我投考自然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科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按照他的意见,我于1979年考取了广州中山大学副校长、老教育家黄友谋教授的研究生。后来,当我在科研上迈出自己的步伐时,才深深体会到杨老师的这个建议的远见卓识。
1981年初,我到天津一见到杨老师,就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收获向他汇报。我谈得高兴,杨老却不以为然。老人根据我的具体情况,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是研究生了,应该在科研上出成果。研究生先要学会怎样研究,学会导师研究的方法,培养创造性。作学问要有扎实的功力。”杨老师的话打开我心灵的窗户,我回校后在导师们的指导下,注意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领域大胆探索。写毕业论文时,由于杨老师和黄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我得到了本专业几乎所有知名专家的热心指导。当杨老师得知我的硕士论文顺利通过,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肯定和鼓励时,特意来信祝贺。我知道,自己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迈出的幼稚的一步,包含着杨老师和其他导师们多少心血呵!
1984年5月13日,我来到杨老师家中。老人正坐在书桌旁忙碌着。那天老人很高兴。我告诉他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招考博士研究生,规定须两个专家推荐才能报名,过两个月就考试。杨老师笑着说:“那你就再考一次,攻取博士学位。”他随手从抽屉里拿出纸和信封,给我写了推荐书。望着老师那慈祥的面孔,想起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诲,我心情很难平静。当迎着傍晚的夕阳同老师握手告别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这竟是和我的恩师的永诀。
当我含着泪水写完自己的回忆,我深深地感到“老师”这个词儿有多么重大的含义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