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科研给教学注入了活力——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6
第3版()
专栏:

科研给教学注入了活力
——清华大学科研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 蒋涵箴
清华大学从1978年到1984年,评审、鉴定的科研成果共五百四十三项,有四百一十八项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在受奖成果中,有国家发明奖十八项,其中发明一等奖二项,自然科学奖三项,有关部委、省市优秀成果一等奖二十一项。科研成果经转产或应用,直接效益年产值达一千万元或增益一百万元以上的有十九项,其中增益达亿元的一项,超过千万元的五项。
高等学校搞科研不仅为四化建设发挥了作用,而且促进了学校新学科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科梯队。
记者在这所大学采访时,从校领导到老师都认为,如果长期满足于只是传授现有的书本知识,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必然会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教师的水平也不能不断提高,那就只能培养出低水平的学生,根本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理工科大学应该不断开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创造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师资水平,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
科研促进了清华大学的教学工作。许多新专业的建立一开始都是从科学研究中逐步明确方向、组织队伍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动态模拟系统的研制成功,培养了一批边缘科学的人才,发展了仿真学科及热工动态学,这个科研组现在已发展成学校的一个教研组。
科研大大促进了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术梯队的建设。潘际銮教授所领导的焊接教研组在攻克焊接自动化课题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一项目的研究涉及多学科,而且大多是象半导体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新兴学科的内容。参加这一研究项目的有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实验室技术员、工人等不同层次的人。潘际銮教授为这个梯队创造了活跃的民主气氛,他常常用粉笔在实验室的那块黑板上勾划出自己设想的方案。无论是他过去的学生,还是他现在指导的研究生,都可以毫无顾忌地用另外颜色的粉笔补充教授的意见,甚至毫不客气地发表“颠覆性”意见。正是在这“众议纷纭”之中,他及时捕捉到闪光的思想,及时发现了尖子人才。
学校搞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校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及论文大多数与现实的科研、生产任务结合。电机工程系承接了“长江电力系统电源及输电方案论证”这样大型、综合的任务。十位教师带着十八名同学,分工合作,在四个月内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北京织帽厂过去都是手工操作,心里记数,花色品种单调,产量不高。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帮助织帽厂研制成了自动提花织帽机,生产的帽子花样多、产量高,这一年该厂的帽子在市场上成了热门货。科研给学生提供了应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一些毕业生说:毕业设计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工作实践,将来我出去独立工作心中就有了点谱。
这几年,学校每年都可从承担大量的各类科研课题中取得一笔可观的经费。学校把这笔钱用于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建设实验室。学校还把部分开发研究成果的技术转让酬金,用于改善教师生活。
科研给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带来了兴旺,这是全校师生员工有目共睹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