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败厂长”翻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7
第2版()
专栏:

“败厂长”翻身记
本报记者 赵希龙
在世界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市,瓷厂林立,强手如云,竞争十分激烈。然而,就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漩涡之中,青花文具瓷厂却能激流勇进,独步一时。去年,它以最好的经济效益超过了它的一些竞争对手,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这个厂是怎样腾飞起来的呢?事情要从“败厂长”学生意说起。
这个街道办的小厂,前身是一个窑厂。厂长刘进文,文化不高,对技术、管理、经营,所知甚少。结果,企业越办越糟,工厂被迫关闭,有点门路的人,走的走,跑的跑。为此,有人骂他“败家子”,“败厂长”因此得名。
后来,当决定重整旗鼓改办瓷厂时,他认真总结了自己的教训:在开放的市场中办企业,光有热情和苦干是不行的,要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要有灵活的经营策略。于是,他决定到市场中去学生意。他对瓷都的一些大小瓷厂进行明察暗访,到宾馆、饭店、招待所,找外埠来的客户调查需求和意见,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调查瓷品的销售行情。
通过调查研究,他看到了企业在瓷都生存的希望和发展的前景。瓷都的一些企业,大有大的难处。一是“婆婆”多,自主权少;二是不管大厂小厂,产品大都围着一些名牌产品转,你争我夺,竞争十分激烈,而一些件小利少的却没人搞;三是许多厂名声越大,架子也大,“皇帝女儿不愁嫁”,服务态度差,客户对此意见大;四是不少厂产品终身制,升级换代慢。
于是,为企业的发展,果断作出四条决策:一、在生产管理上,扬长避短,利用本企业自负盈亏、自主权多的优势,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分配制度实行全面改革,坚决革除“大锅饭”、“铁饭碗”的弊端;二、在产品定向上拾遗补缺,大力发展市场上的空白产品;三、用热情周到、诚实、礼貌为客户的优质服务,争取客户,争夺市场;四、为了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在大厂退休老师傅、老技术人员中招贤纳士,招不来的,便通过技术市场,花钱买技术、买设计,让大厂的技术、设计工程师业余为本厂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服务。
这四点,确实有效。五年来,它引导着这个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起死回生,从小到大,成为轻工业部定点、全国独此一家的专业文具瓷厂。以“青龙”为商标的文具瓷、旅游瓷,畅销全国二十五个省市。北京“一得阁”的“中华墨汁”和“八宝印泥”,以他们厂设计生产的仿古瓷瓶、瓷盒为包装,均获得国家银牌奖和轻工部优质奖,在日本、东南亚一带倍受欢迎。他们新设计生产的青花双龙笔筒、笔洗、笔架、墨盂、印泥盒和花扦,六件一套,配以礼品包装盒,去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这个厂从建厂到现在,除了贷款,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全厂已由几十个人发展到四百多人,工棚已变成高楼,八部板车换成了八辆汽车,产品上百种,产值、产量及利润年年同步增长,成为瓷都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败厂长”刘进文也因此结束了“留用察看”期,被正式任命为厂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