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老干部荐贤举能要注意三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7
第4版()
专栏:

老干部荐贤举能要注意三个问题
本报评论员
在新老干部交替与合作时期,老干部如何发挥作用?就此可以列出许多条,但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干部“四化”方针,发现和扶持优秀年轻干部,让他们早挑重担早接班。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这是我们老同志肩负的“最光荣最神圣的任务”,是最后的一次历史性贡献,也是对每一位老同志党性的一次考验。
几年来,许多老同志高瞻远瞩,从完成现代化建设大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为发现、推荐、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作出了值得称赞的贡献。但也不能不看到,少数老同志推荐年轻干部,还有不尽符合党的原则、甚至违反党的原则的情形,引起了干部和群众的议论。为了把荐贤举能搞得更好,有必要将这方面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再提一下。
第一,要严格按照干部“四化”的标准荐贤举能,不能凭个人好恶,把是否听自己的话作为实际上的选拔标准。群众中有一句俏皮话,叫做“符合‘四化’不如听话”。这是对有的同志离开党的原则,凭个人好恶取人的一种批评。在推荐干部时要避免凭个人好恶行事,首先要了解所荐人选的真情实况,不能不甚了了,只知其一,不明其二,却又自以为是。尤其不能掺杂着个人主义的盘算,想提拔几个能听自己的话、感自己的恩的人,以期投桃报李,将来得到额外照顾。总之,选拔干部必须严格遵循党在新时期的用人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原则。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对待选拔年轻干部这件关系国家前途的大事,只能以党和人民的好恶为好恶。这里的是非标准,就在于能否坚持干部“四化”要求,做到选贤任能。
第二,要开阔视野选人,不要只看到自己身边的几个人。在领导机关里,在领导同志周围,经过组织挑选,确实聚集了一些思想品德和才能都好的优秀年轻干部。但是,在各级、各部门,在对外开放和各项改革的广阔战线上,也不断地锻炼和涌现着成千上万的人才。如果一个领导同志想择优举贤,又只在自己平时接触到的几个人当中打转转,那就难免会使众多的优秀人才因未进入自己的视野而遭到埋没,一些并不优秀、甚至是德才平庸的干部却被委以重任。这也是真正以党的事业为重的领导者所要警惕的。
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不能凭老印象办事。人都是发展变化的,考察识别干部切忌持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有的同志很注意干部的长处和优点,一个干部哪怕是很久以前立过什么功,做过什么好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这当然很好。提倡老同志荐贤举能,他首先想到这些同志,热情予以举荐,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他却忽略了对这些干部后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现实表现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也在变化;有些愈变愈好,表现突出,有的则变得很一般,不具备重用的条件,有的甚至可能变坏了。无视变化了的情况,这就不能说不是一种疏忽。也有的同志爱记个人宿怨,尽管有的干部总的看政治品质好,工作干得很出色,只是因为从前有过差错,或者“得罪”过自己,推荐干部时无论如何也不让这样的同志沾边,别人推荐他还竭力反对。这显然是由于气量狭小,导致行动上偏离党的政策。我们党的干部政策,是鼓励广大干部不断进取的政策,只有如实了解干部发展变化的情况,才能促使本人扬长弃短,也避免组织上用人失误。这又是我们需要切实留意的。
我们的老同志,在第一线领导岗位上有责任发现和选拔人才,退居二、三线后仍然可以荐贤举能。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出以公心,认真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坚持按党的组织原则行事。有的同志已经离休退休,或者已经离开原来工作的地方或部门,对那里的人事问题依旧指手划脚,坚持个人意见第一,根本不把新领导班子的集体决定放在眼里。这种不适当的干预人事工作的情况,不仅使领导班子在决策时进退两难,而且容易造成用人失当,贻误党的事业。有关党组织和有关同志都应引以为戒,今后遇到这类事,务必要坚持原则,保证荐贤举能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