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深圳特区的发展战略目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09
第5版()
专栏:

深圳特区的发展战略目标
刘国光
关于深圳特区的发展战略目标,无论是在特区开放的方向上,在深圳产业结构的重点选择上,在技术发展的选择上,都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对这些意见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对深圳特区发展战略目标作出合理的抉择。
关于深圳特区的开放方向
关于深圳特区开放方向问题,实际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内向”,一种是“双向”,一种是“外向”。
应当指出,明确提出把深圳特区办成“内向型”经济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同志往往不自觉地具有这种思想。这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双向经济”说,是一种明确提出来的主张。持这种主张的同志认为,深圳特区是国内外工商业交往的枢纽,方向不光是对外,而且可以搞内地产品来料加工增值出口,也可以搞国外零部件来深组装,划出一部分内销。因而深圳经济应当是“双向型”的。这种看法,实际上讲的是深圳应当发挥作为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我认为,把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概括为“双向型”,或者笼统地叫做“开放型”,是不妥当的。在对内经济关系中使用“开放”一词,是一种转借的用语。就其本来意义上说,开放政策指的是对外开放,而不是对内开放。特区经济本身就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而决不是对内开放政策即打破条块分割政策的产物。深圳特区只有办成外向型的经济,才能完成它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中应当肩负的特殊使命,即起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的使命,因此,特区办什么不办什么,要严格按照外向型的要求进行筛选,无论外引内联,都不能来者不拒。不宜用双向型、开放型等模糊提法,避难就易。
深圳特区处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不仅与内地一般地区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与沿海开放地带开放城市比,在外向程度上也应当更高一层。那么,深圳特区外向型目标的标志是什么呢?我们提出三条主要标志:第一条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在整个工业投资中,外资所占比重达到50—60%以上。第二条是,产品以外销为主,出口的特区产品应当逐步达到占特区企业生产的商品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特区产品其余百分之三十内销部分,应以进口替代产品,即以市场换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主。第三条是,进出口贸易的外汇收支要有顺差。
关于产业结构重点的选择
有关特区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产业结构重点选择的问题。这里有“以农为主”、“以贸为主”、“以工为主”等不同主张。主要的争论在于“重商”还是“重工”。
“以农为主”说的主要理由是,深圳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技术、人才和资源,不应以发展工业为主,应当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依靠以宝安县为基地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捕捞等业,以农牧渔业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供应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出口创汇,并带动内外贸易、轻型工业和旅游业等。这种意见看到了农业在深圳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着眼于把深圳农业办成出口型的农业。而且,如果能够充分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宝安县发展外向型农业确实是有很大潜力的。这种意见还联系珠江三角洲的依托,强调深圳要走贸工农的道路,是有它可取之处的。但是,深圳市本身农业土地面积有限,而且以农为主难以充分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所以持这种主张的人是很少的。
主张“以贸为主”的同志比主张前一种意见的人多。这种意见反对以工为主的理由与前种意见相同。他们认为深圳应当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的条件,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沟通国内外的大商埠,一个以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中心、购物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并带动为贸易服务的加工工业和技术贸易,这样做来得快,赚钱多,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技术窗口的作用。他们还强调,城市产业不能只看到工业,工业是“第二产业”,还应该看到“第三产业”,即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等行业,并且,“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的同志还认为,香港就是以贸为主发展起来的,深圳也应当走香港的路。这种意见,看到了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对深圳经济的特殊重要意义,是有它可取之处的,但是提出“以贸为主”,以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实质上是把深圳仅仅作为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来看待,虽然它也提到技术贸易,但只是把技术作为贸易对象来看待,缺乏工业基础的消化筛选的过程,因此,这种主张实行起来仍然是难以充分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的。作为四个窗口,深圳特区既有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因素,也包含有出口加工区的因素,以及“工业园”、“科学园”、“技术开发区”等等因素和特征,所以,把深圳仅仅看成为自由贸易区,把它仅仅办成一个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大商埠,是不妥当的。就拿香港来说,香港在六十年代以前,确曾以转口贸易为主,但那时香港经济并不引人注目,香港经济的起飞和成熟,是在六、七十年代制造业飞速发展以后。现在香港虽然是一个国际贸易中心,但很难说它是“以贸为主”。因为现在香港最大的产业部门是制造业,工业产品占香港出口贸易总额的60%以上,制造业才是整个香港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基础。
深圳经济的发展,只有“以工为主”才是正确的。第一,只有以工为主,有选择地发展先进技术工业,建立起牢固的工业基础,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窗口作用。第二,只有以工业为主,才能为特区的贸易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深圳的经济将是一个脆弱的经济。第三,深圳战略地位的优势,使它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弥补自己资源、技术、人才的不足,把工业发展起来。基础差并不是发展工业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问题不在于原来的工业基础怎样,而在于具不具备某些发展工业的条件和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对策。
必须强调指出,我们说深圳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工业为主,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者轻视贸易。重工不能轻商。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对特区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深圳本身缺乏资源,本地市场容量也有限。离开了国内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特区工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深圳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深圳本地市场的需要,而是为了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深圳发展工业生产所需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等,都离不开国际市场。以工业为主,说到底,是以面向国际市场的工业为主。因此,对特区的发展模式,单提一个“以工为主”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在“以工为主”的前提下实现工贸并举。并且,特区由于所处位置,发展贸易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于贯彻以工为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深圳应不应该发展转口贸易,应不应该成为一个国际的和国内的购物中心?对于这个问题,几年来一直有不同看法。深圳既然毗邻香港,是一个进出口岸,又有大鹏湾盐田深水港那样条件优越、开发前景良好、可以直通海外并连系我国沿海口岸的良港,不让发展转口贸易,是很难说得通的。如果问题的实质是在外汇留成、利润分配等利益关系上,应该调整改进利益关系,而不是堵塞流通渠道。但是也要看到,近几年由于某些单位利用特区优惠条件而不正常地发展起来的进口转口贸易,是应当加以严格限制的。深圳以其通海口岸的地理位置和土地、劳务等费用比香港低的优势,以国内外廉价商品吸引海外游客,成为一个国际购物中心,也是有前景的。但是,把特区同时作为吸引内地来客的购物中心,根据近几年的经验,这样做流弊甚大,也不符合外向型经济的要求,是不可取的。
关于技术发展类型的选择
对于技术发展类型的选择问题,有主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有主张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看来,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还有某些优势,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是深圳要成为四个窗口,特别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劳动密集型技术是不能作为特区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深圳要起到技术和知识窗口的作用,必须以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最终的战略目标,把采用先进技术放到重要位置上。由于美、日等国对我采取保持五年到十年技术差距的策略,而深圳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又不如其他许多城市,在这里建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客观上难度较大。看来,到本世纪末,真正的“双密型”工业或者高科技产业在整个特区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中只能是重要而比重却不很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重要而比重较大的部分,是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过的传统工业。
发展先进技术工业必须有一个过程,要有一定的时间,也要有一定的条件。看来,深圳将经历一个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并存,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的时期,逐步建立以先进技术为主的技术结构。我们应当尽一切努力,缩短这一过程。
总括起来讲,根据办深圳经济特区的指导思想和特区的战略地位,特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把深圳建成为外向型的,以先进工业为主的,工贸并举,工贸技结合,兼营金融、旅游、服务、房地产和农牧渔等业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建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人民生活富裕的,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型城市,为内地和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