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冰雹袭击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0
第4版()
专栏:

冰雹袭击之后
新华社记者 赵苏
7月2日傍晚时分,一场特大冰雹袭击了河北保定地区,满城县的灾情尤为严重。大如拳、小如豆的冰雹,下了半个多小时,上千间房屋被毁坏,上万亩瓜果被砸烂,大片农田的庄稼顷刻间变成烂柴草。冰雹过后,地面平均积雹十厘米厚,气温骤然降到零度以下,炎热的盛夏变成了寒冬。
然而,时隔不久,当记者来到这个重灾区时,却看不到一块荒芜的土地,看不到一点凄凉的景象。灾后抢种的玉米、谷子,已经破土;插下的薯秧正在扎根发芽,到处一片新绿。
这场特大风雹刚刚停息,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群众和驻军指战员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抗雹救灾工作。部队和县卫生部门的医疗救护队,开着救护车,登门为伤病的群众治伤看病,把重伤员接到医院精心治疗;县里专门成立了社会救济组,拨出专款,对灾后群众的生活、生产作出妥善安排。那几天,从县的领导同志到基层的党员干部,都没日没夜地在群众中奔忙,为伤亡户排忧,为困难户解难,为专业户鼓劲,很多人都是一身泥水,两眼血丝。
在全县军民同特大风雹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的时候,一些见利忘义的人了解到满城遭了大雹灾,便贩来大量薯秧和玉米种子到满城出售。那几天,满城早熟玉米种子的售价从灾前的每斤五、六角上涨到一元左右,薯秧的售价从每千棵一元左右暴涨到四、五元,有的甚至高达七元之多。可是,出乎这些人的意料,很少有人买这些高价种子和薯秧。他们的失算在于只注意经济信息,而忽略了群众互相支援的风格。满城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县,风雹灾害之后,无灾乡、轻灾乡的干部群众立即伸出温暖之手,给重灾区无私的援助。各乡发动党、团员、民兵、妇女和小学生,下地为重灾区剪薯秧,找种子,捐款捐物。与此同时,县、乡、村、户及驻军部队的几十辆寻找种子的汽车、拖拉机也向周围的一些县、市出发了,连法院的警车也出动了。一车车早熟玉米、谷子良种,一车车挂着水珠的薯秧,陆续从四面八方运到灾区。
长旺村农民孙小平把外乡一位到村里找玉米种的农民领到自己家,他说:“我这里还有二百七十斤早熟的玉米种,你全拿去吧!”那位农民要按国家牌价六角一斤付款,孙小平执意不收,争执半天,他只好按二角一斤,收了钱。他说:“都是乡亲,人家遭了灾,咱不能认钱不认人、不认理。”
贤台乡本身就是重灾乡,可是当他们听说大马坊乡的种子不足时,就把自己找到的一万斤早熟玉米种子让给了大马坊。
曹庄的党支部书记马志扬,下冰雹那天晚上,就冒雨逐户看望,他安慰大伙说:“这场灾是不轻,可是节气没过,还有五天是小暑,只要抢在小暑前把玉米种上,薯秧插上,大灾之年还可以夺个小丰收!”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车到外县为大伙找早熟玉米种子去了。当晚,把四千多斤玉米种子拉回来,连夜分发到户。天一亮,就组织抢种。他老伴急了:“你整天就知道为别人忙碌,咱家的地什么时候种啊?”他笑着说:“大伙都种完了,咱家也就种完了。”
曹庄的抢种工作在全乡是进度最快的,马志扬家却是全村最后一个种完的。那几天,灾后的土地上到处是抢种抢插的人群,全县十六万亩毁坏的农田,小暑前全部抢种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