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莫让科研成果变苦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0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莫让科研成果变苦果
本报记者 李而亮 凃晓东
1983年,是赵庚禄在科研事业上丰收的一年。他花费五年心血研究培育出的“矮小密”型果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亩产量达到原传统栽培法的八点四倍;他著的《果树矮小密栽培》一书,也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这一年的8月,由东北农学院从事果树栽培研究的周恩教授和省园艺所副研究员曹庆林、所长王真旭等十一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这项试验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它“效果显著,方法简单易行,群众易于接受,适于集约化经营”,是“黑龙江省果树栽培方法上的一项革新”,并建议“在全省因地制宜地推广运用”。鉴定后,还作为优秀科技成果上报给省里。接着,人民日报和黑龙江日报、牡丹江电台都先后作了报道。
然而,赵庚禄没有想到,这项研究成功给他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许多责难!连续几年都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赵庚禄,这一年落选了。在一些平时对他的试验十分关怀、还帮他承担过不少行政工作的同志中,竟然传出了“赵庚禄的成果是假的”、“书是抄来的”、“成果鉴定是走了后门”、“给记者送了果才登的报”等等流言蜚语。而奇怪的是,原牡丹江市农业局某副局长,在报送成果时,曾负责签署了“同意上报”的意见,这时他却向市委领导说什么“1973年就有人搞过这个试验”,意在指责赵抄袭他人的成果,还说赵“只抓矮小密,不抓行政中心”等。他们所以来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可以从某些人的话中听出端倪:“赵庚禄得了那么多稿费不请客”、“今年的劳模能长一级工资”……
去年5月,赵庚禄主持的“矮小密”研究成果,经黑龙江省科委专家组初评为二等奖的消息传到牡丹江市后,更是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市农业局的四个农艺师、统计师联名写信到省科委,对这一成果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见。市科委的领导接到省科委转来这四个人的联名信后,经过一番认真的了解,当即明确表示:他们四人反映的情况不够全面。但这些人仍然继续上告。为了澄清来信中所反映的问题,市科委和市农业局根据省科委的意见,举行了一个学术论证会。会前还派人专程访问了几位有关的专家,并带回了他们继续肯定赵庚禄的研究成果的意见。奇怪的是,论证会的主持人,一个在上报成果时,曾在“受奖单位及主要人员”一栏中署过名、后因领导人不同意而被删去了姓名的市科委农业处的某处长,这时一反过去对这项试验热情关心的态度,公开站到持否定意见的一方,并且不负责任地指责赵的试验“没有方案,没有数据,没有人应用”。当赵庚禄拿出复印的数据时,他又说什么“复印的不算”,致使论证会呈现出很不正常的气氛!有些人还在会上说:“算成果也可以,要算单位的!”会后,市农业局的一个副局长整理了一份“会议纪要”,既没有请示市科委和市农业局的主要领导,又没有向市有关领导人汇报,甚至连公章也没有盖,就附上其它材料一起报送省科委了。而省科委成果处的某些同志,只根据个别人的简单汇报和这份“纪要”,也不认真考虑有关专家针对联名信所提问题而回复的意见,又回避了处里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就以“已有人搞过”为由,提出降等。最后,省科委竟在对赵的成果书面评价只字不变,又在获二等奖的名单经省政府批复后,擅自把这项成果降为四等奖。
获奖名单公布后,不仅赵庚禄吃惊,连曾参加过评选的专家们也感到意外。周恩教授等专家亲自到省科委询问原委,坚持原来对赵的研究成果所作的评价,并明确表示:“牡丹江市农业局一些人的意见,不足以否定‘矮小密’研究成果。”其他人的试验也“不能作为‘前人已搞’而降低赵的成果的理由”。但省科委的某些同志对这些意见听不进去,还把牡丹江市委专程派来了解情况的同志给堵了回去。省委有关部门要求省科委报送调查处理结果,现事隔年余,也未见任何回复。
记者到牡丹江市调查时,赵庚禄同志已为此事气得病倒在医院里。他说,他始终弄不明白这样一个问题:搞科研出成果到底有什么过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