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练·演·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0
第8版()
专栏:

练·演·捧
左弦
近年来,戏剧舞台上出现的新人不多。有人认为是缺乏有力的鼓吹,有人认为需要给演员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这些自然都有道理,但我认为,练、演、捧三者,练还是带根本性的。练是内因,是基础,是关键。演是练的成果,而捧则是对练的成果的宣扬和推荐。并且,在演的过程中,也仍包含有练的成分在内。多演也能多练,然后通过演出把艺术成果奉献给广大观众,并求得他们的了解和认可。
一个演员如果没有真正的技艺,纵然作多大的吹捧,也未必能在观众中留下较深的印象。过去就有这样的青年演员,因演了一出技巧难度较高的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报刊上对他作了热情的宣传,但后来由于艺术上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被人逐渐淡忘了。其实,演员自己的每场演出,本身也就是一项很好的宣传,以其新的进步和成就加深着观众对自己的认识和赞赏。
应该说,当前对演员“捧”的条件和措施是并不缺乏的。会演很多,梅花奖、红花奖、百花奖等活动不少。报刊对冒尖的演员很少放过宣扬、推荐的机会,有时甚且还宣传过了头。比起捧的条件来说,当前更缺乏的是使演员勤学苦练的动力和压力。勤奋出人才,而艺术人才的出现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勤奋努力。这种勤奋要有强大的压力来推动。过去的许多演员便是在谋生的逼迫和剧烈的竞争下,培养出了自己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也是在这种压力下,许多人由被动地习艺到自觉地热爱艺术,而终身乐此不倦。当前还存在的“铁饭碗”和“大锅饭”思想往往削弱和抵销了这种勤奋习艺的推动力。
各有关方面,应当多考虑,怎样使勤学苦练成为青年演员的自觉行动,和怎样能造成一个促使演员经过自己奋发,自我培养成才的制度和环境。并促使有些青年演员去注意自身的修养和提高,不要在抱怨声中蹉跎着光阴。
如果说,戏剧界的改革是为了解放艺术生产力,是为了出人、出戏、出艺术的话,那么,改革所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创造一个能加强演员勤奋习艺的自觉性的环境。当然,这也包括对那些确实勤奋努力,有了较高造诣的演员给予恰如其分的重奖和宣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