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葫芦岛不作“闷葫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2
第2版()
专栏:

葫芦岛不作“闷葫芦”
本报记者 江绍高
在辽宁省锦西市附近,有一个伸入大海、状似葫芦的半岛,那就是有名的葫芦岛。
(一)
大暑时节,记者随北京市的中学生夏令营,来到辽东湾畔,登上葫芦岛。迎着海风,一身凉爽,暑气全消。葫芦岛不大,全区六万多人(70%以上是城镇人口);面积六十多平方公里,海岸线七十里,海浴的条件很好。然而,当我们住下来,上街走走,跟当地人聊聊后,才发现外地来这里出差或旅行的人很少。区里的同志说,葫芦岛一直比较闭塞,虽然面向大海,但港口没有开放;长时间以来不过是锦西县的一个镇,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葫芦岛成了“闷葫芦”。去年全区工业产值只有三千万元,农业的人均收入低于辽宁省的平均值。
(二)
开放、搞活的声浪催醒了葫芦岛人,他们是不甘于这种“闷葫芦”状态的。当他们把眼光从岛上移向大城市,移向了大海的对面时,马上感觉到了自己在商品生产中的差距。岛上的童装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童装厂生产的童装在当地算是佼佼者了,飞狮牌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妹花牌是锦州市优质产品。可拿到全国去一评,就不行了。厂党支部书记徐连成说:我们的思想没有走出葫芦岛,我们的产品造型也没有突破地区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厂领导成员走出去,技术人员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儿童服装行业看一看。一看天地宽,一看眼界开。今年,厂里致力于提高技术,提高设计能力。设计科有个同志,为人老实,工作勤恳,但点子少一点,被调整到车间工作;有个制作试样的青年女工,人们议论她喜欢在穿戴上搞新花样,厂领导不顾闲言碎语,把她调到设计科。现在,该厂按照三新(面料新、造型新、款式新)的原则,月月设计、生产出新产品。这个厂生产十四岁以下的儿童服装,已有一千四百多个样品,产品质量提高很快,产品“打”出了葫芦岛,出了辽西,出了东北,在首都市场也颇受消费者欢迎。
如今,在葫芦岛不甘作“闷葫芦”的不只是一个童装厂。记者接触到的各级干部,都在想:葫芦岛如何尽快繁荣起来?区长张家凡根据过去当“闷葫芦”的教训,概括了三句话:大开放大繁荣,小开放小繁荣,不开放不繁荣。目前只能说是开了个小口,要使葫芦岛吸引人,除了自然条件,还要把岛上建设得更美丽,服务更周到,生活更方便。因此,近年来区里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城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上来,大力发展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和其它服务业。由于实行了优惠政策,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各种服务网点发展很快。
(三)
葫芦岛是诱人的,但开发、建设、利用它,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不少困难。简单地说,一缺人才,二缺资金。过去,人才留不住,1983年建区时,只有一名由县里评定的技术员。近年来区里注意起用能人办厂,收到了好效果。这个区有个液压件厂,过去,有权的缺办法,有办法的又无权,企业到了倒闭的边缘。去年底起用了原工厂调度员刘书真担任厂长后,合并精简机构,层层实行承包,加强质量检查,充分利用本厂靠近大企业的有利条件,“吃”边角废料,搞技术挂钩,今年计划产值六十五万元,上半年就实现了五十六万元。
认识了人才的重要,区里今年又制订了几条引进人才的措施,如做好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工作,给适当的优惠条件招聘专业人才,同大企业挂钩,请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当顾问,等。
葫芦岛的建设,大都是新兴的事业。要利用避暑、海浴这一优势,就要规划、建设浴场,建旅馆、饭店,建游乐场地,白手起家,都需要用钱。区里的同志说,出路是有的,那就是利用多方面的力量,厂区共建,军民共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齐心合力,扎扎实实地干,一定会从“闷葫芦”里闯出来,使葫芦岛的前途更加光辉灿烂。(附图片)
题头照片:葫芦岛滨海浴场一角。
北京日报记者 胡敦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