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骆驼精神——记维吾尔族骆驼专家沙塔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4
第3版()
专栏:

骆驼精神
——记维吾尔族骆驼专家沙塔尔
新华社记者 丁文
当你在浩瀚的大沙漠中,望着昂首阔步的骆驼队,驮着沉重的背囊,迎着滚滚的黄沙,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行进时,不禁会为它那不畏艰辛、任劳任怨的精神油然起敬。
人们称赞说,新疆畜牧战线的沙塔尔,正是用这种精神研究骆驼的人。
沙塔尔出身在一个维吾尔族牧民家庭,从小对骆驼就有特殊的感情。解放前后,他曾就读于新疆学院畜牧系、俄文系和北京农业大学,并在两所大学畜牧系任教。当时,这些大学并没有“养驼学”这门课,但十多年来,沙塔尔对骆驼的感情却久盛不衰,利用一切机会搜集骆驼的书籍和资料。
1961年,沙塔尔被调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局工作。新的工作岗位为他提供了研究骆驼的广阔天地。他经常奔波于天山和阿尔泰山草原。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为什么养驼事业到处无人问津?为什么有些地方骆驼的价格一降再降?他还看到不少骆驼因使役过度,脊梁和后腿的绒毛全被磨光了,灰色的硬皮上渗出了血迹、结着干疤。有些骆驼的鼻子被拉豁了,脖子上紧紧套着一根绳索。每当看到这些受伤的骆驼用哀怨的眼神瞅着人们时,沙塔尔的心就象被撕裂了。从此,他每到一地,都要着力调查和整理发展骆驼的情况和问题,提供有关部门参考,以唤起领导机关对骆驼的重视。
1974年,沙塔尔被调到自治州畜牧兽医学校任教。这时,他已年近半百,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将半生积累的各种骆驼资料加以整理,对新疆骆驼的发展史、分布情况、品种类别、繁殖育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为了使自己整理的材料更加翔实可靠,他利用寒署假先后去过新疆五十多个县人迹罕至的地方,亲手测定的骆驼就达三千多峰。他还拍摄了七百多张照片,编撰成图文并茂的《新疆骆驼图谱》,为研究祖国的骆驼业,提供了珍贵的学术资料。
骆驼是“沙漠之舟”,考察骆驼常常要在沙漠中跋涉,可沙塔尔从来不畏艰辛。1982年夏天,新疆报纸上刊登了民丰县发现一个单峰驼的消息。为了查明真象,一放暑假,他便搭乘长途汽车,行程五六千里,从凉爽的伊犁赶到昆仑山下气温高达四十度左右的民丰县。根据人们提供的线索,他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一直追踪了六天,才在塔里木大沙漠深处找到了这峰骆驼。经与同行兽医鉴定,弄清了这是一种双峰骆驼和野生骆驼杂交的后裔,骆峰发生了遗传变异现象。他用这种严格的科学态度,不仅纠正了骆驼学中的某些遗误,还发现了新品种。我国极为罕见的头部象雄狮、绒毛长厚、性情凶猛的长眉驼,就是他们在这次考察中发现的。这些新的发现,丰富了《新疆骆驼图谱》的内容。
民间饲养骆驼的经验,也是沙塔尔研究骆驼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人告诉他,北疆托里县高山牧区有几位哈萨克族老人,牧放骆驼的经验相当丰富。托里县是新疆有名的风口之一,在寻找这几位老牧民时,沙塔尔遇上了狂风暴雨,冰凉的雨柱顺着领口直灌到脚跟。暴风雨使他迷失了方向,却没有动摇他求知的决心。他终于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山牧场上,访问了这几位老人。凭着这种可贵的求知精神,他获得了上百名老牧驼人的经验。他的专著《新疆养驼业》等,由于总结吸收了民间的经验,论据充足,具有新意,全国不少研究骆驼的工作者前来向他求教。
沙塔尔通晓三国六种文字和语言,精通数十种家畜疾病的防治方法,他主编的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新疆畜牧兽医手册》深受新疆各族畜牧工作者的喜爱。号称“沙漠勇士”的骆驼,却往往丧生于一条小小的毒蛇。前些年,沙塔尔对防治牲畜蛇害缺乏经验,为此,他增加了这个新的研究课题。他查访了新疆毒蛇的种类,搜集了许多民间的验方,与兄弟单位共同编写了《蛇害防治和蛇类利用》一书,并为学生增开了这门课程。
他还和一些研究骆驼的同志,联名给有关部门写信,建议成立“全国骆驼育种委员会”。后来,这个委员会成立了,沙塔尔被聘为委员。新疆畜牧厅还采纳他的意见,在哈密等四个重点养驼县建立了骆驼品种选育、疾病防治、提高综合效益课题的研究点。
早在1954年,沙塔尔在新疆大学任教期间,就被评为讲师。如今,他的学生已遍布天山南北,有的担任了厅局级干部,有的已被评为副教授。
今年五十七岁的沙塔尔仍然埋首于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就象沙漠里的骆驼,向着远大的理想永远迈着坚实的步子。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