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谢晋元和八百抗日壮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5
第4版()
专栏:纪念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

谢晋元和八百抗日壮士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听到过“八·一三”淞沪战役炮声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雄业绩。1941年4月25日,谢晋元烈士遇难第二天,记者当时住在上海,同一些小同学一起,来到胶州路孤军营向谢晋元的遗体告别。他瘦削的面庞上挂着一丝笑容,这是对敌人的冷嘲。英雄的威严的遗容牢牢地刻印在我幼小的脑海之中。
四十四年过去了。最近,在上海一个简朴的楼房内,我见到了谢晋元的夫人凌维诚老太太。凌老太太已经七十七岁,但身体还那么硬朗。她说,也许晋元早已下了殉国的决心,因而于1936年把我们全家安置在他老家广东蕉岭县农村。千里迢迢,战火纷飞,直到1941年晋元英勇殉国,一直没有见面。她多次想回到丈夫身边,但谢晋元来信执意不肯,怕家事成为国事之累。谢晋元遇难的噩讯,是她从大女儿嘴里听到的,这真如晴天霹雳。她遥望天边,欲哭无泪。谢晋元留下二男二女,母子五人靠几亩薄田为生,熬过了四年艰辛的岁月。抗战胜利后,她回到自己的老家上海,靠做小买卖为生,直到上海解放,参加了街道工作,终算把儿女拉扯大。如今,除大儿子亡故,三个子女都当了干部,有的还是共产党员。她感到欣慰,她说:“我没有辜负晋元的托付,他如果看到今日祖国的强大,儿女的成才,一定会含笑九泉。”
窗外大雨如注,在雨声中,我同凌老太太一起翻阅谢晋元当年寄自部队的家信。这些信笔迹清秀,感情洋溢,见信如见人。
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之战,是“八·一三”事变后上海的最后一战,虽然战事只进行几天,但却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可辱的精神,其影响遍及全国和全世界。谢晋元出身贫苦,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937年任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团副,在团长负重伤后,升为团长。眼见日军当时惨杀中国人民,谢晋元和战士无不摩拳擦掌,要同日军决一死战。当时日军气焰嚣张,扬言“三天内攻占上海”,但谢晋元率军同日军作战二个月,仍坚守阵地。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中国军队由谢团掩护退却,晚上十一时,谢奉命率第一营八百人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四行仓库是七层钢骨水泥建筑。谢发誓死守,愿与阵地共存亡。日军原认为这个小据点不难拔除,但出乎意外,从27日下午发动进攻,双方对峙四日四夜,八百人打退了敌人一万人多次进攻,毙敌二百多人,自己只牺牲了五个人。到30日,谢晋元接到撤退的命令,只好忍痛撤出,由苏州河隔岸过桥进入公共租界。壮士们挥泪离开阵地,谢最后一个离开。至此,上海战争结束。
谢夫人介绍我同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一连班长李锦堂见面。李老今年七十一岁,身材魁梧,有军人气概,目前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回忆当年,他激动地说:当时战士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激战四昼夜未曾合眼,不吃东西也不觉饥饿。最困难的是自来水已断,没有水喝,只能吃干粮,实在无法,自己的尿也喝,但没有一个人叫苦。特别使他难忘的是二连副班长陈树生烈士。日军因进攻受阻,曾企图在钢板掩盖下潜入仓库埋雷,轰开一个缺口。陈树生眼看情急,浑身绑上手榴弹,从高楼窗口纵身一跳,只听一声巨响,他同十多个日军同归于尽,吓得日军再不敢向前。当时军民同心,敌忾同仇。成千上万上海市民在苏州河南岸租界上观战,眼看日军一个个倒地,无不拍手称快,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苏州河上的船民也参加战斗。有一次,全副武装的两艘日军汽艇向四行仓库靠近,船民们不约而同把小木船集中起来阻塞了河面,使日军汽艇无法前进。各界慰劳品、药品源源通过一家小烟纸店窗口输入仓库阵地,有一个女童子军,叫杨惠敏,带上一面国旗,从租界潜入仓库,代表上海市民前来送旗。当国旗从四行仓库屋顶迎风飘扬时,对岸市民欢呼:“八百壮士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八百孤军进入租界后,被租界英军借口解除了武装,安置在胶州公园边一个临时营房中。谢晋元一直想归队,但上海租界沦为孤岛,无路可走。当时,孤军营成为照耀上海全市的一座灯塔,每天前往访问的人不断。谢晋元治军极严,每天升旗、上操、学习,生活井井有条,大家都等待有朝一日重返战场。不幸事件发生在1941年4月24日凌晨,当时有四名不肖士兵同外界相勾结,利用早操时间,身带匕首、铁镐向谢头部、胸部猛击,谢流血倒地,不久即逝世,年仅三十七岁。这件事震动了全国。第二天在孤军营举行棺殓仪式,前往吊唁的有六万多人。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企图将孤军营编为伪军,遭到坚决拒绝,慑于民心所向,日军未敢屠杀孤军,将他们分散各地充当苦力。孤军在俘虏期间并没有停止斗争。被遣往浙江诸暨的一支孤军在我地下党配合下,跳出罗网,上山去打游击。抗战胜利后,这些人自谋职业,生活艰苦。直到上海解放,由陈毅市长亲自安排他们的工作。目前,上海仍幸存十多个壮士,都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
壮志未酬身先死,谢晋元虽然不幸遇难,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值得我们后辈学习。谢晋元的儿子谢继民,现为上海杨浦区燃料公司副经理。他对记者说,他父亲生前一再强调抗战必胜。在多次军官聚会上,他反驳亡国论调。当他奉命坚守四行仓库时,曾致函师长孙元良,信中说:“在未达成任务前,决不轻易作牺牲,任务达成后,决作壮烈牺牲,以报国家”。他到孤军营后,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日汪对谢晋元多方威胁利诱,许以高官厚禄,谢毫不动心。1939年“九·一八”纪念日,他给在家乡的父母写信,信中说:“大丈夫光明磊落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男尸如觅获,应归葬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此函俟男殉国后即可发表,亦男预立遗嘱也。”这是他给父母最后一封信。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用自己的鲜血激励了亿万军民的抗战决心。
沿着洁白的水泥路,在翠柏碧草之间,记者找到了谢晋元的墓地。他的墓原在胶州路孤军营驻地,由他的部属为他所立。1982年才迁往红桥路宋庆龄陵园右侧。这里风景秀丽,气氛庄严。我迎风站在墓前,读着墓前悲壮的碑文,心潮起伏。我想,凡对祖国、民族确实作过贡献的人们,人民是会永久铭记他们的功绩的。(附图片)
1939年,谢晋元在上海孤军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