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对当前话剧创作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19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对当前话剧创作的思考
王正
当前话剧不景气的状况,使我们从事剧本创作和戏剧工作的人日夜焦虑。如何振兴话剧,人们的想法不尽一致。但大家都已认识到,如果不改革和创新,话剧是没有出路的。
话剧得迷人,才有话剧迷。话剧的迷人之处深藏于精美的艺术创造之中。我们创造出了精美的剧目,同时也就造就了欣赏它、迷恋它的观众。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能否写出为当代观众所欢迎的好的作品来。
话剧与电影、电视剧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演员当着观众的面进行表演;观众每一次欣赏,都要求演员从头到尾重新表演一遍。这就使话剧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高度的真实性和高度的假定性的美妙结合,也就是说,它具有强烈的逼真感和诱人的诗情;二、话剧剧本要有重复欣赏和重复演出的价值,即保留价值。
话剧是通俗的艺术,雅俗共赏,创造和欣赏同时进行。一个优秀的话剧剧本又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能够经受相当长时间的考验;应该能供人反复欣赏,越是沉醉其中,越能领悟它的美妙。我们当代剧作家应该有雄心壮志,应该有很高的艺术眼光和坚韧的实干精神,我们无论如何总应努力创造出我们当代话剧艺术的珍品来。
人们习惯于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宣传工具。戏剧当然会起宣传作用,不能加以忽视。但是,有人片面理解,以为剧作家是掌握艺术工具的宣传家,他的任务不是创造艺术品,而是制作艺术性的宣传品。这种状况不仅败坏了戏剧艺术本身,而且排斥了欣赏戏剧艺术的观众。遗憾的是,我国大量的剧本至今仍在那里配合中心任务,图解政策。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戏里所展示的生产过程和斗争过程往往是模式化了的,而人物则是作者某种意念的体现,是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这当然不是真正精美的艺术品。我们的有些作者恐怕还没有真正理解艺术概括的力量,艺术典型的力量。它可能是我国话剧当前出现不景气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大家都在进行话剧创新的探索,各有自己的主张,这是一个好势头。我觉得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但创新不是在舞台上搞什么新花样,而是适应戏剧观念和戏剧表现方式的变化所进行的严肃、艰苦的创造。我不是话剧传统的叛逆者。我所主张的创新是对话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等戏剧大师在他们的时代都是了不起的创新者,我们继承传统就是要发扬这种创造精神,而不是把他们的作品当作凝固的模式,用来禁锢我们的创造。
我觉得,所谓创新,似乎主要是在如下方面要求突破:一、以往戏剧受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剧作家煞费苦心要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内把不同人物驱赶到一个窄小的场景中来,这就要让人物关系紧密交织,情节浓缩而富有戏剧性,特别强调剧情发展的因果关系。由于现代人们活动和思想的领域大为开阔,生活的节奏和色彩更富有变化,那种封闭的、浓缩的、狭窄的、动作缓慢的戏剧已经不大能适应时代和满足观众的要求了。人们逐渐不喜欢以往那种奇巧的情节、编织的结构、人为的戏剧性,而希望在舞台上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真实、更自然、更开阔,也更留有想象的余地。二、戏剧演出无论把舞台搞得多么逼似生活,演员的表演无论达到多么活灵活现的程度,戏剧里的一切终归都是假定性的。承认这种假定性,不企图在舞台上制造真实的幻觉,相反让观众也清楚地看到演出的假定性,看到舞台并非人物生活的环境,而是演员表演的场所,从而积极调动观众在看戏时的想象力。由于打破了舞台上“第四堵墙”的表现方式和欣赏习惯,这样也就开拓了舞台空间,使其能更开阔和更富有变化地展示现实生活,同时也丰富了演员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力。三、现代文学比较注重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捕捉那种变化的情绪和感觉。戏剧是无法让观众直接看到人物的内心的。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外部动作而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往的话剧强调写实,现在有些话剧注重写意,或者是写实和写意的结合。艺术的抽象,是不少话剧工作者正在探索的一个领域。中国古诗、戏曲、美术是无与伦比的艺术抽象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是为了更精美更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的诗情和哲理。
话剧创新的探索还刚刚起步。有的作品内容并无新意,只是表现形式用了新的手法。有的作品似乎有某种新观念,但观念并未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整个戏剧成了这种观念的抽象的演绎。还有的作品内容和形式都过于抽象,因而使人不易领略其中的奥妙。我始终认为,戏剧是表现人的活动和心灵的艺术,而且是由真人扮演角色来当众表现的。剧作家一定要把人物写好,不能借口艺术的抽象而只管阐述作者自己的观念,无视人物形象的创造。话剧的创新,是为了把人物创造得更为精彩;否则,我们又何必要费尽心力来创新呢?
戏剧是由演员演给观众看的。演员和观众缺一不可,缺了谁都没有戏剧。演员演得好,观众就爱看。反之,演员演的角色是个干巴巴的空壳,一点也不精彩,观众干嘛要买票跑到剧场来看他演出呢?
剧作家要写出好剧本,前提就是让演员们有英雄用武之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表演才能,使他们能创造出生动的、独特的、含有深意的、令观众陶醉和难忘的形象。如果我们的每一出话剧都别开生面,观众对演员的表演惊叹叫绝,戏演完了他们还觉得没有看够,我们的话剧不就繁荣了吗?
我老在想,我们写剧本的人,一定要在心目中把演员和观众置于最神圣的地位。我们点灯熬油、呕心沥血,全是为了他们。不了解观众,我们就是一个盲目的剧作家。不能为演员写出好角色,我们就是一个蹩脚的剧作家,甚至不能算是剧作家。我们每写出一个新的人物,都应该给演员出难题,使他们无法驾轻就熟地用老一套办法演它。我们笔下的形象要逼着演员去精心创造,去向新的艺术领域突破。当然,要写出这种形象,对剧作家自己首先就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艺术创作最忌重复老一套,而我们的戏剧老是在重复。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戏剧结构的创新。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结构,反正人物是结构的中心。过去戏剧太强调集中,有人觉得限制了人物的活动天地,限制了剧作家想象的驰骋。于是探索开放式结构,探索舞台的假定性和艺术的抽象。但是,无论你的结构如何开放,戏剧总是要求集中的。时间、空间、事件、动作、人物、主题等全要求集中,的确死板了一些。那么,这些要素一样也不集中,是否能构成戏剧呢?我看未必。有的剧本人物很少,一两个,三五个,无疑这是经过精选和提炼的。这很少的人物也不是什么都写,而只是选择一段时间或几个时间的片断,来集中表现他们之间的碰撞。当然,也有人物很多的剧本,一二十人,三五十人,我觉得可以分两种结构类型:一、集中笔力写一两个主人公,写主人公在各种境遇下、与各种人物打交道时的行为和心绪。这往往是多场戏,主人公贯串全剧。二、对许多人物进行平行交叉的描写,注重对各种人物的特点、各种人物关系及其变化的刻画。这种戏场景较为集中,整个戏呈现为几个生活的横断面。
事情是很明显的,无论什么样的结构,都要写好人物,写出有独特经历、独特个性的活人。人物越有独特性,也越显现典型性,这样的人物就越好。要把人物写活是不容易的。要写出人物合情合理的、又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更要展示出其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好的戏剧结构总是能充分表现人物的行为,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写好台词,这才是写好一个人物的关键。台词的功夫深奥无穷。有时看到某个剧本中有一句精彩的台词,我就会感到振奋和喜悦;而有的剧本中的精彩台词多达十处、二十处、甚至数十处,我不由得惊叹佩服;但是,如果和那些字字珠玑的经典剧作相比,我们就更会看到艺术的道路何等漫长,我们应该何等勤奋、精心地磨砺自己的这支笔啊!世界上的保留剧目跨越世纪和国度,常年不断地由各国的各个剧院演出;剧中的人物形象经过四面八方一代又一代的著名演员形形色色的再创造,而流传于世,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们也应该朝着这崇高的目标攀登才行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