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会议”之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0
第8版()
专栏:

“会议”之研究
米博华
“会海”里久泡,倒腌出一点感慨来。以前虽有人极言“会海”之可怕,但多半笼而统之,故而不避“续貂”之嫌,再行公布自己的“研究报告”,并佐以改善措施。
万事有成败,是定理,但唯有会议在定理之外: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会议召开前两到三周,已在报告上写明:“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这真是先声夺人,并且无人穷究“先种树还是先结果”的问题,因此,只能从恒河沙数般的“成功”会议中抽样调查,作点可能并不成功的分析。
下面一例,典型“化”了一下。
某部门定于某日上午八时开会,准时到会的都误以为自己的表快了个把钟头,因为会堂里稀稀落落,冷清得很。过了十分钟,与会者鱼贯而入;又过了十分钟,主席台边座开始有个把人;再过十分钟,会议主持者迈着四方步走来,寒暄、握手、问候,说,“有急事,来迟了”。因主持者多半日理万机,二百位凑合一位,无足深怪。议题是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我终未搞清这会要解决什么问题,只好哲学的抽象)。接着,主持人为活跃气氛,指出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言者次第上台。张三说,这个问题意义颇大,但根本还是要搞好计划生育,用了八十八分钟。李四不甘示弱,更有高论,指出绿化和卫生也很重要,用了九十分钟。王五说,我的话不长,只谈一点感想,大谈其访日观感,用了九十五分钟……与会者都说这些发言大而无当,信口瞎撇,但据悉会后备有“便饭”,并有礼品,因而增长了一些耐心。大伙一块呷茶、耳语,“咕咚”的喉音与嗡嗡的窃谈很是热烈,而且并不妨碍鼾声大作的睡虫。领导作结,表明吃饭和拿小礼品的时候到了,大家精神起来。最后的总结倒也铿锵有力:“这次会开得很好,很成功。”
下“会海”对各色人等感觉是不同的。有人惬意,有人麻木,有人目眩,有人恶心。饱食终日而不干实事的人,觉得称心如意,醉如神仙。而疾如风火的实干家,却坐如针毡,不情愿地“舍命陪君子”。有鉴于此,前一种人不必说了,为照顾后一种人并不过分的要求,很有必要改革一下会议制度,以便使那些在这种无题、无益、无效中受洋罪的老实人,免受精神和皮肉之苦。
首先,对那些议题不明,或虽明却不解决问题的会议,应允许被邀者敬谢不敏。其次,解决什么问题,最好找与之有关的人,而不要老中青、工青妇会会必到,以壮声势。再次,时间一经确定,不分职务高低,道路远近,必须准时,与会者迟到,可到一边“稍息”,以免影响众人。主持者不到,与会者有权另作别的安排。复次,会前须明确规定发言时间,不能让“博而寡要”者徒耗别人时间。这一国际通行惯例,应堂皇地拿出来,不必顾及那些脸皮薄的人。第五,除明确议题外,一般来说应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属于花拳绣腿式的例会可减免或大大削除。第六,上级部门要对会议效果作检查和评价,根据解决问题多少大小为依据,不能先入为主地预支“成功”的赞语。第七,可试着裁减会议经费,这将有助于填“会海”。我想,在改革的年代,提出改革会议的要求,大概不是过分的奢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