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关于郁达夫的两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0
第8版()
专栏:

关于郁达夫的两个问题
金丁
到今年9月,郁达夫被日本占领苏门答腊的宪兵队所杀害,已经整整四十年了。但是对于郁达夫被杀害的经过,迄今我们所知仍很有限。
去年7月,我偶然读到今西健夫的《消失于南洋的郁达夫》,文章多少提供了郁达夫被害的一些线索。作者说:“随着调查进一步的深入”,他发现“赵廉(郁达夫)的确被日本宪兵所杀害”,并认为他的这种看法“无可怀疑”。但对他“意外偶然得知这个情况的经过”,作者“因故暂时不想介绍”,因而除了叙述在巴雅公务值勤的一个属于宪兵特高班队员曾经承认,是“奉一个上司之命,干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之外,有关进一步的详情,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今年初,一位同志来信说,日本研究郁达夫的学者已查到当年下令杀害达夫先生的日本宪兵队负责人,并且答应尽力促使他承认并提供杀害的经过。我们殷切期待这种可贵的努力得到成功。
其次,有必要在这里谈谈对郁达夫如何作出应有的历史评价问题。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以后很有影响的大作家。“五·四”的浪潮,曾吸引了不少青年,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冲击旧制度,反对旧传统,歌颂叛逆精神,大胆地表现自我。但现实的黑暗和旧社会的重重压力,又使他们不曾找到理想的出路;在未能获得新的思想武器之前,他们无力摆脱迷惘仿徨,以至苦闷感伤。达夫的作品,正是真实地反映了这部分青年的遭遇和命运,因而很得到不少读者的同情和共鸣。我自己便是因为读了他的《血泪》、《茑萝行》和《还乡记》,从二十年代开始接触新文学的。
不过时至今日,我们居然在一些文章里,看到把他说成是“现代文学史上颓废派的旗帜”,又有的肯定他“没有勇气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当革命处于低潮,或斗争异常尖锐的时候,他便退缩隐遁,离开革命。”我想,对于现代文学和郁达夫多少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违背事实,如此妄加断语。
郁达夫在民主革命时期所作的贡献是不容抹煞的,他参加政治活动的经历,更是有目共睹。他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抗战,同情并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即使在南洋流亡期间,也仍念念不忘“何日西施随范蠡,五湖烟水洗恩仇”。他毅然以身殉国,捍卫了民族的光荣与尊严,绝不是没有牢固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基础的人所能做到的。
近年来,在日本,在新加坡、香港以至东欧,都陆续发表过不少研究达夫作品的论文和专著,这无疑对我们是个鞭策。一位民主德国的青年女作家说得好:“谁不了解过去,谁就会失去现在和未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也已将近四十年了,但我无法忘记大战席卷全球的那些灾难性的残忍的岁月,我沉痛地怀念达夫先生。烈士的精神总是鼓励我们前进的力量。我相信,在我们的文艺评论界,将会有更多的《郁达夫新论》(许子东著)那样的力作出现。
1985年7月7日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