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奔往第十个高度——记天津援藏干部曹振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1
第3版()
专栏:

奔往第十个高度
——记天津援藏干部曹振宇
本报记者 肖荻
明天,他就要起程第十次奔赴西藏了。
那里的雪山高原,好多地方没有路。而他的任务恰恰是在那人迹罕至的悬崖陡坡上攀援、爬行、寻觅,寻觅医疗方面急需的珍贵药材。
乍一看,共产党员、天津药材公司干部曹振宇是位很不起眼的平常人。然而,就是他,十五年前喊出了不平凡的一声。
那时,懂业务的人多被打入“牛棚”,“识时务”的“俊杰”们又忙于“突出政治”,尽管天津名药安宫牛黄丸的原料严重短缺,尽管领导再三号召大家自告奋勇去西藏收购牛羊胆,但无人应声。
“我去!”人保干部曹振宇早年在药铺当过学徒,对甘草、当归等中草药富有深厚感情,他挺身而出。
从1970年迄今,曹振宇已九次进藏。高原缺氧,刚到时,他呼吸困难。好容易习惯一些,但那地形险峻的深山老林,和变化莫测的疾风暴雨,对于陌生的外地人,往往觉得险象环生。这不,照片上的曹振宇在牦牛山上挖麻黄,山坡下就是奔腾咆哮的怒江,看一眼都头晕。1972年8月,那年他才三十岁,从那曲赶往班戈收购药材,途经唐古拉山,突然刮起八九级大风,半夜里风吹石头跑,遍地狼叫,他燃起牛粪堆才吓退饿狼,驱走奇寒。象这种惊险场面,十多年来不知遇过多少次。
就这样,西藏自治区七十多个县里,有五十多个县留下曹振宇的足迹和声音,他走一处宣传一处:
“藏胞们,中药几千年来对人民的生存作出卓越的贡献,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目前中药材脱销品种达一百多种,咱们西藏遍地有这种宝贝……”
他也碰过不少钉子。全国首屈一指的止咳良药贝母,特别是西藏的青贝母和珍珠贝母,可谓药中之宝。但挖贝母竟被当地不少人看作是“挖人心”,禁止采挖。治疗小儿惊风、大人中风及破伤风的全蝎,遍布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等地的墙角、石缝,却被一些人视为神物,敬而远之……
曹振宇在江孜地区仁布县群众大会上用最通俗的“语言”破除了这个“神话”。他当场把蝎子在盐水中浸泡消毒后抛入嘴中嚼掉,说:“这东西并不可怕,既能治病,又能卖钱,不信试试看”。围观者哈哈大笑。那一次,仅这一个地区就收购全蝎五十斤。
有一次他来到白朗县杜穷区,正赶上这儿干旱,粮食减产40%,群众情绪低落。曹振宇帮助县委动员群众上山采药,供销社一手收货一手付款,几天功夫就收购了四十二万斤药材,群众增收七万二千多万元。“本不拉!”藏胞亲昵地呼唤他,非要请他喝下几杯青稞酒,吃几块糌粑不可。
为民求富,乐在其中。曹振宇浸泡在这欢乐的海洋中,并攀登着一个更高的人生阶梯:知识的高峰。
在记者面前摆着一摞西藏药材普查记录,那里渗透着曹振宇的心血和汗水。其中,有他从五千米雪线以上亲手扒出的棱沙、贝母,有藏药中著名的鱼腥荤、杜鹃花……标本制作精细,根苗花果叶保存齐全,并逐一用工整小字记录着生长环境、形态、习性、质量和产地。他在普查西藏药材分布情况时,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形式加以总结、传播。
曹振宇不仅为藏胞致富助一臂之力,也为祖国开辟了新药源。他发现在五千米雪线以下,美丽的杜鹃丛林以上,恰好是盛产中药胡黄连的地方。他发动几十位藏胞背着干粮,赶着七十多头牦牛、毛驴,翻过三座五千米高的大山,挖回一万五千多斤胡黄连,从此,我国再不用花费外汇进口这一药材。许多藏胞现在已学会栽种,最多年产达十几万斤,产值一百多万元。
辛勤的探索,为社会开发出无尽的宝藏,但曹振宇一直是个普通的干部。由于尚未评为中药师,他进藏工作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对此,他从不计较。五十出头的老曹长年在外,沉重的家务重担通通压在妻子身上。她,农村妇女李秀英,上有七旬婆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1975年,婆母中风,女孩高烧,李秀英日夜操劳,但每次给老曹去信,总是告诉他家里平安,不让亲人在远处分心。
今年2月8日,两口子坐在一起了。天津市表彰援藏先进工作者。台上讲话的市委副书记张再旺说:
“我在西藏呆过十四年。我知道,在那高寒缺氧地区跋山涉水,那真叫苦哇、苦哇、苦哇……”
他一连说了三个“苦”字。平常挺坚强的曹振宇、李秀英,这时象被抚到痛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不要说多次援藏,就是敢于进藏一次,我看就称得起英雄好汉!我代表市委和天津人民向你们和你们的家属致敬!”
听到这里,曹振宇和李秀英又不禁相视一笑。妻子的眼光分明在鼓励老曹:去吧,别惦记家。有组织上和同志们照顾……
记者见到曹振宇时,正逢他整装待发第十次援藏。
“怎么样,你本人还有什么难题,有什么牵挂?”记者问他。
“说起来,进藏的在我们公司也不光是我一个。上一次就有一大批青年。我忘不了,最初有个同伴叫刘乐贤,曾经在喜马拉雅山采药时呆过一百零八天,雪天还断过粮,头发一尺多长,我送粮去时他抱着我直哭。前几年,他得癌症死了。后来,还有个同志……”
他很少谈自己。临行前,曹振宇递给我一个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两行工整的字:
“汗水洒遍千山,奋进为谁?为国富民强;
亲人数年分离,幸福何在?寓万户千家!”(附图片)
曹振宇(右一)带领青年组员在牦牛山悬崖上采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