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古都非斯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1
第7版()
专栏:摩洛哥通讯

古都非斯巡礼
本报记者辛树蕃 吴文斌
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我们从直布罗陀海峡城市丹吉尔驱车南下。右面,浩瀚的大西洋惊涛拍岸;左面,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四小时后,摩洛哥的开国皇城——非斯出现在我们面前。
非斯市的副市长本·赛义德先生在他的办公室里向我们介绍了古城非斯的由来:公元七世纪末,大哈里发阿里·本·艾比·塔里布的玄孙伊德里斯·本·阿卜杜勒率领伊斯兰远征军来到此地,说服当地柏柏尔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公元808年,伊德里斯二世宣布建立第一个独立于当时在大马士革建都的乌麦亚王朝的小王朝,并定都非斯。从此,非斯就作为摩洛哥的开国皇城载入史册。
这个一千多年前建立的首都,迄今仍然保持着诱人的魅力。它建立在险要的非斯河谷上,全部用石头筑成的碉堡式房屋顺着山势铺展开去,异常雄伟壮丽。
非斯城共分三个大区。老城麦地那区是非斯的发祥地。尽管王朝几经更迭,殖民统治多次易手,城池屡遭兵燹,再加上强烈地震的破坏,但是它却始终保持了原来的风貌。正象我们所看到的,旧市区的房屋建筑虽是碎石黄土结构,但最高不超过三层,一间紧挨一间。这样,整个老城区的建筑几乎连成一片。这也许就是麦地那能经得起任何地震,至今保存完好的缘故吧!
在麦地那“迷魂阵”里转了不知多少道弯后,我们来到了非洲最大的清真寺——卡鲁因清真寺门前,该寺建于十一世纪。门内几个造型优美的大水池水平如镜。二百七十根两人合抱粗的圆柱呈拱形相连,石拱下可同时容纳二万二千人祈祷。周围雕梁画栋,在五颜六色阿拉伯地毯衬托下,显得格外辉煌。
“杰迪德”区(阿拉伯意为新区),是1276年马林王朝的苏丹在麦地那区边缘建筑了王宫和一些军营之后出现的。当时被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驱赶出来的不少犹太人就在新区定居下来。
1912年,法国殖民主义者迫使摩洛哥签订了“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保护国”之后,非斯又出现一欧洲人聚居的“新城”。
在主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麦地那老城参观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生产。一进小巷,一头小毛驴驮着湿漉漉的毛线迎面走来。至今,这里的唯一运输工具仍是那“可爱的”小毛驴。小巷内人们熙来攘往,两旁小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都是当地产的各种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那些小作坊里,肤色黝黑、上身赤裸的工人正在古老的瓷缸里洗染着毛线,散发出呛人的染料味道。
我们来到一个方圆约十米左右的苏法林广场,阿拉伯语意为铜匠广场。手艺人挤在斗室之中,辛勤地劳动,有的在缝制摩洛哥著名的大袍“杰尔巴”,有的在镌刻铜盘,有的在做皮包,有的在制作家具。
在非斯的手艺人中,从事制革业的最多,产品质量也好。早在中世纪,非斯的皮革制品就已闻名世界。
目前非斯有六十多万人口,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住在老城麦地那。由于供水系统和下水道均是中世纪建造的,那里全部房屋已年久失修。许多宫殿荒芜,文物古迹亟待修缮整理。为此,市政府成立了“拯救非斯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向世界各国发出拯救非斯的呼吁后,现已有四十一个国家参加“拯救非斯协会”。市政府专门组织专家研究古城的建筑结构和维修办法,并制定了全面规划。“实现这一计划,需要六亿美元的经费,看来尚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赛义德副市长在送别我们时这样说。
图为王宫后门,两边的围城高十五米、宽一点五米,是新老城分界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