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戈壁瀚海种菜人——记格尔木市农艺师刘昌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3
第2版()
专栏:

戈壁瀚海种菜人
——记格尔木市农艺师刘昌遥
新华社记者 董瑞生
位于海拔二千八百多米戈壁滩上的青海省格尔木市,现在一年有七个月能吃到当地生产的新鲜蔬菜了。4月,茫茫戈壁,斑斑残雪尚未消融,格尔木市的蔬菜市场上,鲜嫩的菠菜、韭菜、油菜、小白菜、葱……就已葱绿一片了。10月,寒冬将至,草木凋零,人们还津津有味地吃着水灵灵的西红柿、青翠欲滴的黄瓜……人们都说:“这里有农艺师刘昌遥的一份功劳哩!”
1959年,从四川省绵阳地区农校毕业的刘昌遥,来到格尔木农建司。看到成千上万石油勘探队员、地质工作者和筑路大军,整天啃咸菜、大头菜,他就下决心要为发展这里的蔬菜生产干一辈子。
第一年,刘昌遥播下的菜种,没等发芽,就被狂风吹光。第二年,他推迟播种,菜躲过了狂风,却又遭到霜冻。一场早霜,把绿油油的菜苗全部冻死。变幻莫测的高原气候,给研究蔬菜种植带来多大的困难啊!
为了掌握这里的气候变化规律,刘昌遥到处向农民求教,在书本里找答案。农建司领导派了几名职工做他的助手。他试种了外地寄来的几十个品种的蔬菜。狂风骤起的深夜,他披上大衣,拿着手电筒,看护菜苗;烈日当空的正午,他蹲在菜田里观测、记录地温和气温变化。脸被晒得脱了皮,两眼充血,他从不叫一声苦。暮秋的高原寒夜,有时冻得手脚发僵,他就搓搓手,围着菜田跑几圈,待增加了一点热量,继续观察研究。
1969年中秋时节,正当刘昌遥试种的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果实累累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出世了。但刘昌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泡在菜田里。一天晚饭后,妻子刘万珍不舒服,劝刘昌遥别去菜地了。刘昌遥看着妻子那张烧得红一阵白一阵的脸,心疼地答应了,妻子安然入睡以后,他以为没有什么问题了,披上大衣,又来到菜地。半夜刘万珍突然发病,高烧四十多度,满嘴冒白沫。幸好七岁的大儿子醒来,哭着喊来左邻右舍,把刘万珍及时送到医院,才脱离了危险。刘昌遥何尝不关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可他在事业上有更高追求:他要早日解决柴达木人民吃菜难的问题。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复试种,刘昌遥终于总结出温室、塑料棚和露天一整套蔬菜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从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引进一百多个蔬菜品种,其中山东大葱、陕西大白菜等三十多个营养价值较高的品种,每亩可获得五千斤以上的产量。
刘昌遥种植蔬菜成功,带来格尔木地区一股蔬菜热。刘昌遥的试验田、办公室,连同他的家都成了他传经的场所。来人他就讲,有请就去,向他要种子,他毫不吝啬地抓给。谁家温室、塑料棚的菜苗长得不旺盛,他就主动去帮助。就这样,格尔木地区的蔬菜,从少到多,发展到今天成亩成顷的大块菜田,就连世界屋脊唐古拉山各兵站,也出现了蔬菜温室和塑料棚。
去年,他又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群众提高种菜的经济效益上。每天他有事无事,都要到菜场上转一圈,有时还拿上几样菜亲自摆摊去卖,听听消费者的呼声和要求。
春华秋实,年复一年。刘昌遥在格尔木度过了二十多个寒暑。如今他头发稀疏,年过半百。远在家乡故里的亲友,在四川给他联系单位,劝他归土还乡,落叶归根。他复信说:“格尔木市人民吃菜难的问题开始有了好转,但还没有根本解决,这里还需要我……”。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