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勿育“小大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7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勿育“小大人”
张立方
走进幼儿园,见孩子们都被“摁”在屋子里“静坐、静听”;即使下了课,也叫人感到“死气沉沉”的,我以为这不是幼儿园“治理”得好,而是一种“反常现象”。
幼儿正是言谈举止无所顾忌的时期,好动,是其天性。在奔跑嬉戏的“动”中,寻求无穷的“乐趣”,而“乐趣”正是使他们能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一块“燧石”。所以,应该顺乎其“性”,倘若这也不许,那也不能,按传统的“老成持重”的“大人”味儿来培育孩子,强制他们“静止”下来,或限制在一个“刻板”里活动,不许“外延”,这无疑,是压在孩子心灵上的一块“磐石”。比如上课,只能背着手,坐着听,插话提问就是“不守纪律”;来了客人,只能拍手,喊“叔叔阿姨好”,跑上去牵衣谈笑,就是“越轨”,“不讲礼貌”;玩滑梯,必须全体排好队依次儿玩,有一个出去拍皮球,就是“自由散漫”,等等。这些“磐石”,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摧残了他们的“个性”。结果,造就出的只能是“小大人”!或者叫活的“机械人”。
“小大人”即使长得不“小”了,也只能是“循规蹈矩”,走前人所走过的路,不会“另辟蹊径”的,或者习惯于按别人的指令动作,缺乏创造性,因为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早已被“摁”掉了。我们要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求异标新”的人才是不行的。所以,育成“小大人”,应该说是幼儿教育的失败,绝不是“治理”上的“成绩”。
开发幼儿智力,最基本的就是让孩子们的手、脚、嘴、眼、耳、脑都能起动起来,这就需要多有一点“自由”才行。人才之“苗”在“动”中成长,智慧之“花”在“动”中开放。当然,这“动”,并不是放任自流地乱“动”,以至“胡作非为”起来,而是区别情况,或“助兴”之,或“引导”之,或诱制之。总之,不要“摁煞”,不能模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