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丽江一盏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8-28
第8版()
专栏:

丽江一盏灯
禹舜
告别平江,已经半年多了。留在山间小路上的履痕,早已被风雨洗尽。可是,那傍山依水的一盏灯,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记得那天我们乘车从兴城出发,参观了彭德怀同志发动平江起义的旧址天岳书院,到嘉义镇瞻仰了在平江惨案中被杀害的六位烈士的遗容,汽车左弯右拐,从一条简易公路上开进了丽江村。陪同采访的县水电局副局长老胡领我下车,踏着田间小路,朝一栋坐落在山坡上的瓦房走去。
老胡边走边说:“你看他那房屋,门前是一条斜坡泥巴路,坡脚下就是稻田,出出进进多不方便。有年省委张书记来看他,要县委帮助在他门前修条公路。他知道后高低不依,至今出门还是拄着根拐杖爬上爬下。”老胡说的是离休老红军俞杰。
此时,俞老正站在门前迎接我们。他个子不高,身体微胖。近前细看,一丛稀疏的白发象鸭绒似地点缀在头顶上,脸上长着豆子粒大的一颗老人斑,下嘴唇又厚又突出。上身穿着一件洁白的衬衫,一截扎在裤腰里,袖子卷起两三道,显得挺有精神。
他把我们迎进屋里,让坐之后,倒茶递烟。见我们头上冒汗,又一人递给一把蒲扇。这时,我才发现老人家中不光没有电扇,除了一架电话机,简陋得俨然是一户普通的农舍,一样的桌椅板凳,一样的床铺衣柜。我们坐着的地方,既是他的会客室,又是他的卧室、书房,除了墙上挂的几副对联,几乎没有装饰。
俞老不愿谈他那光荣的历史。其实,我早已从老胡的介绍中得知,俞老1925年参加农会闹革命,1930年跟随彭德怀同志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从此,甲马丛中立命,刀枪队里为家,长征路上,抗日前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解放后进了北京城,当过粮管部副部长。1970年,他年老离休,不在北京安家,也不到长沙休养,只身回到了丽江村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我们问起他帮村里建水电站的事。
那是他回乡不久,有一天,他拄着拐杖登山瞭望。多么熟悉的山水啊!他清楚地记得,也是从这条山路上,他和同村的十多个青年出山闹革命,上了井冈山。几度春秋,几番战斗,同去的青年都先后牺牲在枪林弹雨中,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如今来到这条山路上,缅怀战火纷飞年代的烈士们,一种责任感就象一团火一样在他心中燃烧。“活着的要对得起死去的。”他对陪同登山的当地干部说:“我们要把水利资源开发利用起来,把山区建设好!”……
为了建电站,俞老亲自到县里请来技术员勘测,动工时又担任了工地的总指挥。建站缺资金,他把自己积蓄的一万一千元存款全部献了出来……
现在,村里已建立了两个小水电站。自从有了电,不仅解决了村里照明问题,而且打米、压面、扎花、揉茶……都省工多了。我立即联想到俞老房中简陋的陈设,原来他把钱都用到了公众事业上。顿时,只觉得他那心中的柔情,就象流不尽的丽江河水一样,溶溶而去,又溶溶而来……
吃罢晚饭,俞老领我们参观水电站。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正从山峰中冉冉消失,耳际传来水轮泵发出的隆隆响声,我们循声走去,冷不防电灯亮了。顿时,隐没在夜幕深处的丽江村缀满了一片灯光,象葡萄,似星星,闪闪烁烁,结成了一圈璀璨的大灯环。
我不禁高兴地对俞老说:“丽江村发的电怕也通到其他村了吧?”
俞老马上说:“哪能只顾一村一乡呀!国务院已确定平江县为全国一百个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县委已作出决定,用五年时间实现国务院的要求。丽江这地方水源条件好,建七、八个小水电站不成问题,可以为全县实现电气化多作贡献。我们马上就要建第三个水电站。”
听了这话,我不觉沉吟起来。我的老将军呵!当年你手举梭标闹革命的时候,不就是为了结束那漫漫长夜么?而今,您八十四岁高龄了,却仍在劳心劳力,要使山乡的各个角落都照得通亮。您真是个不断追求光明的人哪!
夜渐深,灯愈亮。我忽然觉得在丽江村那大灯环中,俞老是最亮的一盏灯。
八五年三月于长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