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阅读
  • 0回复

读者来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6-01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
怀疑对武训和《武训传》批评的意见
编者按:在发表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以后,我们接到很多读者的稿件和信件,证明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于目前的思想界确有重要的意义。在读者来信中,我们已经选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在本栏发表。今天所发表的,是一部分对本报社论表示异议或怀疑的。我们认为,武训和《武训传》问题的讨论,目的既然在于解决思想问题,就应当采取发展争论追求真理的方法,就应当使各种不同的意见都有被讨论者了解的机会;所以我们决定把这些信件发表在这里,以利于讨论的开展和深入。希望读者加以注意。
“武训不是历史罪人”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有关《武训传》的评述和讨论,武训是否足以为训,大家都说过。他生长在轰轰烈烈农民革命的太平天国时代,不但没有起了对革命的推动作用,反而缓和阶级斗争,麻痹人民思想,对革命起阻碍作用。
武训不能象“辕门射戟”的吕奉先可以在一时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把武训捧的过高。
武训死了一百多年了,我们无法了解他当时的居心为何。他的骨头是不是钢铁铸成的,“打一下两个钱,踢一下三个钱”。他跪在庙集上喊:“来打吧!来踢吧!为了穷孩子,为了修义学。”
问题就在这儿,武训是不是为自己利益,而奴颜婢膝,或许有利禄功名的企图呢?昔卫青为牧猪之奴,韩信受跨下之辱,所为何来?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利益出发,那么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应该客观些。
武训既不是宦门后代,也不是士大夫之流。所谓“不登高山即不知天之高也”,他那里有那么大的眼光呢!革命在当时反动统治下的名称是“造反”,他有这个勇气吗?
武训就是生成的无耻奴才,贱骨头……,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太好。反动派把他捧为“万人师表”,电影把他描写的那么崇高伟大,这应该是后世人的责任,写作人的责任。把鱼的眼睛当珠宝看待,武训死时大概没有这样的遗嘱吧!
武训是不是历史罪人?我个人的认识,不是。武训是不是民族伟人?更不是。他不值我们歌颂,也不该评的一文不值。
弃名
“我心里还存在着几个问题”编辑同志:
自《不足为训的武训》一文发表以来,我开始对武训这样一个统治阶级的帮凶有了初步认识。可是还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请予解答:
一、武训的兴义学,毫无问题的是给满清皇朝制造了一批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这便是他所以要被人民反对与唾弃的原因。可是,在封建社会或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历史上一切“兴学”的人都要不得了吗?!都不足表扬吗?那末,我们应怎样认识天津的严范孙和张伯苓呢?为什么在张伯苓死后,新华社所发的消息中还说他对于教育事业曾经“有所贡献”呢?
二、在旧社会里,有很多人在主观愿望上是为了“普及教育”的,然而所造就出来的人却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就以陶行知先生而论,他是革命的教育工作者,但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未胜利以前,是不是它的客观效果有利于敌人呢?纵使他教育了许多人参加革命。如果我得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人民掌政之后,教育才能为人民服务。”是不是正确呢?但是如果没有从前的“教育”,又怎能有很多革命工作者出现呢?(我的思想可能混乱一点。)
三、自然,武训是不会产生于今日的,但是我们还是奖励“兴学”的。这是因为它有利于人民的缘故吧!如果一个人在旧社会也捐款兴学,在今日也捐款兴学,我们将如何对待他呢?他过去不是也或多或少的起了帮助反动统治的作用吗?
解其渡
关于武训的不同认识编辑同志:
我们在讨论:《武训传》时有三种意见,我们不知那一种对?
(一)武训是反革命的。
(二)武训是革命的,是因为环境不同走错了路。
(三)武训有革命部分,亦有反革命部分。尤其后来完全蜕化为反革命了。
怎样认识才算正确,请予答复。
孙星燃编辑同志:
看到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上杨耳、邓友梅两位同志关于武训的评论,使我们对武训的所谓“卓越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武训苦了一世,然而他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没有深刻认识到农民穷苦的原因,他不了解农民为什么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相反的他向造成这些现象的统治阶级卑躬曲膝,腐蚀了农民的斗争意志。我们在展开讨论后,认为武训的行为实在没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没有促进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但我们觉得有下面几个问题:
(一)武训为穷苦人民能受到教育这一出发点是否还是正确的?他是否是为了义学正封号等个人名誉着想?
(二)武训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学习?
(三)武训兴学当时,山东人民武装反抗统治者的运动实际情况怎样,什么人领导的?结果如何?
以上几点,即予解释,以便我们更深入一步的展开讨论。
王家齐
“对武训应有一定的评价”编辑同志:
读贾霁《不足为训的武训》后,觉得有很多独到之处,同时还有一点看法,想提出来讨论一下。
(一)行乞兴学,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事件。不能因镜头上的臆造或草率,就否定一切。
首先,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与武训有同样的或类似的境遇的,决不只武训一人,但行乞兴学的确没有第二个。同时,在兴学的长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从没有气馁或灰心丧气,这种坚毅的精神与兴学相结合时,似有未可厚非的地方。至于在兴学的当中,是否真的如镜头上所显示的:“打一拳,两个钱;踢一脚,三个钱。”在未经确切调查前,需要打个问号?
其次,自小从母亲那里,领会读书的好处,决不只武训一人;生活的体验中,加深了热望识字力量的人,也决不只武训。为什么行乞兴学的只有武训呢?丢掉“舍己为人的利他主义”,恐怕不容易找出更好的巨大的精力源泉。这,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封建社会里,不能说不是一件奇特的难能可贵的事件。至于在“三天三夜做地狱的幻游梦中而才大彻大悟”的神话,恐怕是编者臆造的插话。
(二)从效果与动机上看,只能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似不应对生长在典型农村中的武训,有过高的要求或责备。
为了解决“穷人不受欺压”的大问题,单从识字方面着眼,找不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以至于对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抱冷淡态度;结果,兴学的目的虽然达到,仍然跳不出“三纲五常”的旧圈子,逐渐走向向统治阶级帮闲、帮忙,以至帮凶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事与愿违的大悲剧!我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埋葬在类似武训这样悲剧里的,恐怕也不止武训一个。至于影片中显示的武训与周大的接触,从两者的行动看来,恐怕是插话中的插话或轻率的解释。假如我们要求生长在典型封建农村里的武训,来一个超历史的跳跃,似乎是过高或过苛的。
认字是武训的主观愿望,不是广大农民生活中的主要要求,确是事实。但,不能以“对识字冷淡”而否定一切。远的不说,就从解放以后说吧,在土地改革完成的农村里,虽然识字的要求比以前迫切了,但在办学校或识字班时,还需要政府或群众团体化费很大力气的。我想,群众所以没有武训那样热望识字的道理之所在,是生活问题,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长期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的历史毒素,未必一点作祟的影子也没有。
行乞兴学的“学”,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到底有多少消极与积极的作用?需要组织一个团体,到现在的堂邑县去调查一番。既不能因开始的“学而优则仕”而否定后来的成绩;也不能因后来的成绩而美化以前的缺点或错误。
(三)武训应有一定的评价,不能从镜头上否定一切。因之,武训有传的必要,但需经过确切调查与编排,要去掉一切臆造或草率,最低要注意下列事实。
第一、无产阶级产生后的中国,已经跳出了“一治一乱”的旧圈子。经过曲折的道路,不但使武训所梦想的“穷人不受欺压”的事实出现,而且使武训所梦想不到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社会一天天在壮大着。从这里可以说明:农民革命不能离开无产阶级领导的真理。
第二、行乞兴的学,虽然被统治者利用它作帮凶,但在动荡的世道中,总是走头无路或到处碰壁的。只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与共产党接触后,才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充满了光明前途。这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决不可或缺,镜头上应该大大地宣扬一番。
第三、从武训的道路中,说明旧的思想意识害人之深,揭破统治者伪善办学等假面具。同时,在对比中,说明根除旧思想与树立新思想的重要性,批判地接受武训的舍己为人的利他主义与不怕困难的坚毅精神。
董鲁
“武训兴义学,意非不正”主笔先生鉴:
昨阅报载武训传一章,亦欲发言请正。我在民国六七年间,在群强报、国强报常发过牢骚,至今数十年未在报上言谈。因不合潮流,只好独善其身。为环境所迫,未有革命之勇气。细考报纸传单书籍等,皆为最有力之宣传品。自康有为等办报以来,至于现今,真假邪正,效力之大,难以枚举。凡看书报等,应细究其旨。古书不可轻视,孔孟之书亦不可一扫而光,须细揣其意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如药中之犀角羚羊,本为贵重物品,用之得当,可起死回生;如有人一次吃了一斤,不但不能治病,反倒死了,不究用之不当,反言毒药,对是不对呢?人人皆知牛肉鸡蛋是保养品,一人吃了十斤牛肉,一百个鸡蛋,撑死了,不知用之失当,反言人人不可吃,这是正确不正确呢?武训之为人只知自己不识字,没钱念书,受种种痛苦,他想叫人多识字,写算方便,不受不识字的困难。兴义学为广大人民都要读书,意非不正。武训既不识字,他明白什么叫剥削?什么叫资产阶级?什么叫革命?什么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其兴义学为广众识字,可取而录之;奴颜婢膝,不可取也!深望贵报遇有登载此类事项,先究其意旨。表扬不可吹嘘过当,批评不可钻研揣测,善路不可堵塞。须知报纸一登,万万目所视,若干年历史可垂,可不慎欤?
因多年不作文字,句多不顺,字多错误,不揣冒昧,请指正!多言多言。
野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