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抗战胜利时的子恺漫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02
第8版()
专栏:

抗战胜利时的子恺漫画
蒋阆仙
1945年8月10日,举国腾欢,放鞭炮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当时我在川北南充近郊一座供疏散用的茅草房里,四周都是田野,屋前有房东种的瓜菜和大丽花。一住几月,这幽静的环境已经不觉得新鲜了。唯独对茅舍墙壁上张挂的一幅漫画,丰子恺先生画的“野花载得满船归”,有着浓厚的兴趣。1944年12月,我陪同丰先生到阆中,他在那里开了画展,回重庆时送了我这幅画,可以从中看出他对沦陷了的故乡江南的怀念。而我朝夕面对画中的光景,总是想到:何时才能恢复祖国半壁河山,自己一家也好结束躲避空袭的生活。
放火炮了,很象除夕。但炮声连续不断,越来越响亮,远非过年所能比拟。8月11日我进城去看看,从模范街到果山公园,放炮留下的纸屑填满了路面,象铺着无边无际的大红地毯。行人走过,无不喜形于色。我高兴地回到家里,再看墙上丰先生的画,好象湖山之间一下子新添了许多人,他们带着行李,在波光柳影中赶路,不正是“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情景么?
不几天,丰先生由重庆寄来了他的新作品,开封展读,爱不释手。画幅右上角写着六个刚劲有力的字:“8月10日之夜。”画面上一个人用小竹竿撑起鞭炮燃放着,火星四溅,照亮了夜空。另一人让穿着红色短褂的小孩骑在自己脖子上,观看这从未有过的热闹。人们的脸上泛着红光,无比兴奋。象这样用鲜明的色彩,形象地报道胜利的喜讯,多么新颖有力!它比文字更精炼,更能表达当时欢乐的心情。我们一家人见了这幅画,先是凝神细看,然后迸发出笑声,分享它带来的欢乐。
人们继续沉浸在抗战胜利的欢乐里,同时也感到了新的忧虑。经过八年抗战,历尽艰辛,还未得到喘息,又要经受内战的考验了。大约是1945年9月,收到丰先生寄来的另一幅画,读了之后,更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画了一个废炮弹壳,插上一枝红艳艳的荷花,题了十个大字:“炮弹作花瓶,永世乐太平。”这一善良的愿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但也包含着一种隐忧。当时的形势如何,看了报纸上东北各地战火纷飞的消息,听了天空中运兵的巨型飞机轰隆的响声,不是很清楚吗?
丰先生寄给我的这两幅漫画,以艺术家的敏感,运用丹青妙笔,表达了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欢乐和忧虑的心情。“8月10日之夜”,画的是人们狂欢的神态,呼之欲出;“炮弹作花瓶”,在当时只能是一种愿望,足见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这样具有历史感的作品,是难得的佳作,我看了感受是很深的。
1945年冬天,我回到重庆,又和丰先生见面了。其后一段时间,我在商务日报社工作。同事夏宗禹同志也是丰先生的朋友,和我常去看望丰先生。1946年上半年,丰先生作一幅画,刊登在《商务日报》副刊《茶座》上,题目是“闻说邻家午饭香”。画图中半间小屋,主人正临窗伏案,构思写稿。旁边烧饭的炉灶已断烟火。一个瘦小的女孩子靠着墙壁,象是在跟埋头工作的父亲说话。纸糊的窗子向外撑开,正好看见邻家的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这幅漫画,强烈地反映出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更加贫困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原稿,我也保存了许久。
经过十年动乱,上面提到的几幅画是不存在了。缅怀作者,回忆往事,仿佛又看见了和蔼可亲的丰先生,又看到了可爱的子恺漫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