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亿兆命重 生死报国——新编历史闽剧《林则徐充军》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07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亿兆命重 生死报国
——新编历史闽剧《林则徐充军》观后
易凯
在我国近代伟大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之际,福州市闽剧院一团在京演出了新编历史剧《林则徐充军》(编剧陈表贵、陈建,导演江东生)。
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抗英反暴,无疑是林则徐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页,文艺作品已不乏力作描写。然而,救灾治河,为民兴利这一贯串林则徐宦海生涯的政绩,文艺作品中却很少表现。这一遗缺现在已由《林则徐充军》加以弥补。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一生注重国计民生,关心群众疾苦,把兴利除弊、救灾拯民、振兴民族、国富民强作为自己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正是这种“民惟邦本”的进步思想,使他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终于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高举起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大旗。因此,揭示林则徐“民本”思想的渊源,探究他和民众的关系,就成为全面认识和理解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林则徐充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林则徐一生众多的治河事迹中,剧作者选择了1841年林则徐因禁烟被贬、充军伊犁、途中转往治理黄河这一段史实。这个时期,不仅国家外侮内患纷起,民族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而且也是林则徐个人命运的一个大转折:一夜之间,他由一个身居要职的封疆大吏,变成一个革职充军、“戴罪效力”的罪员。因此,林则徐在治河上的进退去留,不仅笼罩着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势力激烈斗争的时代风云,也牵动了家庭、亲友乃至个人内心世界的重重矛盾。若留下治河,帝心不测,奸臣当朝,河工险峻,无疑是火中取栗;若托病寄旅,生灵涂炭,又岂能坐视不管?这一矛盾贯穿全剧并不断发展深化,终于导向了高潮。河堤如期合龙,一道圣旨颁下,破坏河工的贪吏升官,为河工栉风浴沙、呕心沥血的林则徐却被钦定再戍伊犁。值此功过颠倒,冤屈弥天之际,林则徐对着镜中自己那两鬓皤发,浩气坦荡地唱出了心声:“叵耐神州民弊重忧患,那堪炎黄后裔处处受人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境中的林则徐爱国忧民之情不减,拚搏图进之志不灭,绝不是偶然的。剧作运用大量笔墨,真实细腻地描写了林则徐在治河工程中与百姓共安危、同甘苦的动人情景。人民的痛苦,人民的希冀,是他力量的来源,也是他能超越同时代人们的水平,成为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先驱者的重要原因。从这样一个侧面,塑造了林则徐的艺术形象,是该剧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林则徐充军》在艺术上也是基本成功的。编导者不为戏曲传统程式所限制,大胆运用了电影、话剧、歌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取得了场面集中,事件突出,节奏明快的良好效果。全剧结构严谨,一波三折。整台戏演出阵容整齐,严肃认真,特别是扮演林则徐的青年演员陈乃春,演得庄重而不板滞,活泼而不轻浮。其他演员也都称职。不足之处是剧本的叙述性成分过多,未能充分发挥戏曲载歌载舞的特长。
“亿兆命重,生死报国”,林则徐的这种崇高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愿我们的戏剧舞台上多出现这样体现民族精神,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附图片)
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治河工程。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