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为了祖国的明天——记西南农学院李隆术教授培养研究生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08
第5版()
专栏:教育

为了祖国的明天
——记西南农学院李隆术教授培养研究生的事迹
习农
1985年6月5日,李隆术教授培养的第十一位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了答辩。望着生气勃勃的弟子,他显得格外高兴。
1978年,李隆术教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决心从培养研究生抓起,为发展我国的植保科学做出贡献。几年来,他付出艰辛的劳动,收到丰硕的果实。
几位“老”研究生报到来了,最大的三十九岁,最小的也有三十三岁。十年浩劫使许多中国科技人员空耗了十来年。李教授毫无保留地拿出一叠叠分门别类的文献卡片,一本本国外同行送给他的最新论著,详细地讲述着自己正在进行、准备进行的课题内容,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他语重心长地对几位弟子说道:“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了。希望你们能担起承上启下的重任。”
李隆术教授十分注意因材施教。
研究生赵志模大学毕业后,曾在基层工作过十八年,有着坚实的基础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考虑到“生物防治”这个研究方向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李隆术教授指导他选定“生物防治”这个方向,要他既注重天敌类群的分类,也力求在生物防治的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并送他去参加全国有关的研讨班,让他参加“四川省天敌资源调查”这一课题的实践。
研究生李云瑞曾在科研部门工作过好几年,科研能力较强,英语基础较好,又能书善画。李隆术教授考虑到农螨的分类及区系研究在国内十分薄弱,甲螨的研究更是空白,就指导李云瑞向这一研究方向发展。1982年,李隆术以中国专家组副组长的身份,出席了在英国召开的“国际第六届蜱螨学术讨论会”。出国期间,他省吃俭用,以步当车,用节省的经费复印了几百篇珍贵的文献,为李云瑞开展这一研究创造了十分良好的条件。
七十年代以来,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不断向生物科学渗透,使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数学生态学两门新兴学科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李隆术教授指导研究生陈杰林、周新远各选择了其中一门作为研究方向,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出外进修,并亲自参加他们的试验、野外考察,随时掌握研究进展情况,使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每个研究生沿着各自的研究方向勇敢攀登。李隆术教授发扬“人梯”精神,精心指导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他放下从事多年的研究工作,一再推迟出版社的约稿,连看病也一拖再拖。只要研究生找上门,他总是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或答疑解难,或修改文章,或为试验设计而促膝长谈。
研究生们没有辜负李隆术教授的期望与教诲。他们拿出了优秀的毕业论文,并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1983年夏,生物防治及螨类专家、日本北海道大学森樊须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后,感慨地说:“我看过不少国家的螨类研究,你们的工作做得比较突出,搞得很有生气。尤其是看到你们有这么一个强大梯队,我真羡慕。”
在研究生们眼里,李隆术教授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他的模范言行,使研究生们懂得了什么叫“为人师表”,什么叫“师生情谊”。
在李隆术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生们撰写了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当李隆术教授看到自己的名字署在前面时,他总是提笔删去,或勾划在后面,或放在题注中,或改为审阅。他多次对研究生说:“不要挂我的名字,工作主要是你们做的,路也要靠你们自己去闯。”
1983年8月的一天,研究生周新远在宿舍为患癌症的母亲熬药时,李隆术教授和夫人看望他母亲来了,还送给二百元钱。周新远要去参加全国第二届种群动态学术讨论会了,李教授送他九个字:拜老师,交朋友,学经验。
李隆术教授的自我牺牲精神,激励着研究生们攀登科学高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