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战场内外活生生的群像——读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冬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09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战场内外活生生的群像
——读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冬天》
项小米
马云鹏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冬天》(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从创作态度到主题内容都十分严肃的作品。它从辽沈战役后蒋介石由锦州飞临北平写起,庄严、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这场揭开平津战役序幕的气吞山河的战争。就从全景角度描写战争方面来说,这部作品比过去一些军事题材小说无疑前进了一步。作者不断变换着镜头的焦点,远至扬尘千里的战场上滚滚前行的炮队、嘶鸣的战马、集结在冰河边的部队,近至决战前夕那紧张的一握拳、一颦眉,上至西柏坡山村、南京官邸中双方最高统帅的决策和行动,下至夜里常常会尿床的英雄司号员及代表了下层士兵悲惨命运的敌军司机……无不被作者摄入镜头之中。小说场面虽大,人物也多,但读起来并不感到杂乱,这与作者善于组织素材有关。小说以战争为经线,以几组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纬线,通过战争将众多人物的身世、关系、心理、行动以及他们的命运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设置下种种悬念,引起读者追索结局的兴趣。这种多角度的全景描写,加上其朴实、凝重的风格,使整部小说具有一种再现那场战争的庄严气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塑造了战场内外活生生的一组群像。那个年轻沉稳、忍受着妻子被疑为特务的苦恼而全心全意指挥战役的我军军长寇凤山,那个任何艰险困苦都难不倒、当了十年老兵、对党忠心耿耿却始终未敢提出入党要求的抗老八,那个对敌人如猛虎下山、对同志有似水柔情、领导着一团勇士却连恋爱都不知怎么谈法的团长铁光子,以及那个只盼战争结束与家人团聚,最后妻子、女儿连同自己都惨死在反动军队之中的敌司机辛贵才,都是个性十分鲜明、令人读之难忘的人物。作品中对我军各级指挥员以及敌我双方士兵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然而更引人注意的,是小说对于国民党军将领形象的塑造,这其中又以傅作义、郭景云形象的塑造最为出色。
傅作义的形象塑造得是有特色的。作品写他在军事、政治上都颇具才能,尤以其谨慎、精明更为人所不及。他深知蒋介石不会真心依靠象他这样一个非嫡系的人,但从权益考虑两人又分不开。因此,他一方面利用蒋的权力,抓住蒋兵败东北寄希望于华北的机会,竭力为自己争权、争兵、争武器;另一方面,他又处处设防,谨言慎行,凡涉及军机大事,他总先是缄口静听,有想法也“绝不讲在蒋介石前头”,但一开口,那柔韧中所含的坚执,往往使蒋介石暗暗吃惊。作为军人,他勇敢、坚毅、杀伐决断;作为政治家,他清醒、谨慎、工于心计。如果说写傅作义这样一个人物温文尔雅、谨慎精细的特点还比较容易的话,那么要写好土包子出身、以杀人为职业的军长郭景云,难度则要大得多了。这种人很容易被写成那种暴戾愚蠢的军阀式的人物,然而作者不但很好地表现了郭景云粗、直、鲁的一面,也很好地刻画了他细、曲、秀的一面。这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虽粗犷鲁莽,但决不是有勇无谋的武夫。在察绥军的命运和对蒋的态度上,他始终是清醒的;他仇视共产党,但也决不相信蒋介石。在郭景云的性格塑造上,有两个精采的情节,一是郭景云的娶亲:他因貌丑曾惊昏了一位姑娘,而“发誓打一辈子光棍”,终于积德似地收留了一对孤儿寡母后,又竭诚地尽着丈夫与养父的责任。这充分地显露了他性格中善与秀的一面。二是郭景云的死:他在冲动后很快冷静下来,忍痛舍弃了营救妻、子的打算,从而使我军未能实现引郭移兵的设想。郭景云陷入重围后,令人抬了大红棺材放到街上,前立“郭景云之灵枢”的牌位,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决心。小说并没有按“顽抗到底”的公式化结果为郭景云草草送终,而是徐缓沉重地一笔笔写来。作品写他对狗,对临阵脱逃者,对自己的司机的态度,使他那愚忠之外简直带有一股悲凉的古壮士遗风。他只因所效忠的阶级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没落,自己的悲剧命运也就在劫难逃。
《最后一个冬天》的作者在表现国民党军营垒的人物性格方面显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他的尝试也是很有意义的。他不仅写了饕餮野兽般的恶棍如史冲、辛广运,也写了那支军队中较优秀的人物如傅作义、郭景云。他们的命运是受时代的命运所制约的,这样的军队是注定要灭亡的,任何哪怕再优秀的个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小说中那股敌人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我们大步走向新生的强烈的时代气息,始终感染着读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