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谈发展饲料工业要注意挖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1
第5版()
专栏:

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谈发展饲料工业要注意挖潜
本报记者 袁定乾
发达的饲料工业,是饲养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在本世纪末建立起我国的饲料工业体系,国家决定从1984年—1990年先创条件、打基础,建成五千万吨配、混合饲料的生产能力。与1984年全国实际生产配、混合饲料一千二百多万吨相比,这一步迈得并不小,今后六年,平均每年要增加生产能力六百三十万吨左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作出很大的努力。
我国饲料工业底子薄,基础差,毫无疑问需要新建一批各种类型的饲料工厂。按照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的规划,1990年前,将新增七百万吨至九百万吨生产能力的现代化配合饲料厂,建设万吨级添加剂预配料厂和浓缩饲料厂三四十座,兴建大型蛋氨酸厂一座和千吨级赖氨酸厂若干座。同时,要依靠地方和集体来发展数量更多的中小型配合饲料厂。没有一批现代化的骨干饲料企业,饲养业要大发展将是困难的。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万事俱兴,国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用太多的资金投入饲料工业。加快饲料工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新建企业,应当加强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和改造。
我国现有饲料工业虽然很落后,潜力却是相当大的。据1984年底统计,全国已建年产一万吨以上的饲料厂九十三座,年产二千至一万吨的饲料厂二千五百多座,还拥有一批乡镇小型饲料加工厂。现有的饲料厂,许多设备比较简陋,技术比较落后,有的还未配套,或受资源、能源、资金等限制,生产能力远未充分发挥。只需稍加投资,进行技术改造,产量就可成倍增加。以农牧渔业系统(包括乡镇企业)为例,目前饲料产量只及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1984年,农牧渔业部门共生产五百多万吨饲料,按此标准,如果把现有设备潜力发挥出来,每年将可多生产配、混合饲料一千万吨。这是多么大的内涵潜力!
由于缺少添加剂,多数饲料厂还只能生产一般的配、混合饲料,品种少,质量差。现有国产饲料中,猪、鸡饲料占了大多数,肉牛、奶牛、肉羊、奶羊、鱼虾、兔、鸭等畜、禽、鱼饲料极少,或者刚刚开发。在饲料形态上,绝大部分是初级的粉状饲料,颗粒料不多,膨化、片状、块状、液体饲料基本上是空白。数量、质量上的差距更大。1984年生产的配、混合饲料,只占全国精饲料总量的12%,其中真正符合营养标准的配合饲料不到总产量的10%。据估算,如果使生产的饲料全部达到配合饲料标准,饲料报酬可以提高20—30%。因此,只要相应地建设一些必要的添加剂工业,不断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扩大饲料品种,就能大幅度增加饲养业的产品产量。
国内饲料工业生产能力多是以单班产量计算。目前单班还开工不足。今后随着资源、能源、资金等条件的改善,以及饲料科学知识普及,饲养业对饲料需求增多,有条件的饲料厂,完全有可能进行双班或三班生产,生产能力必然会扩大。规划饲料工业建设,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
在饲料工业建设中,如何发挥已有的饲料工业企业的潜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搞好了会事半功倍,费省效宏。各地、各部门在制订“七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规划中,对于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和旧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应当给予同样重视,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只想上新的,忽视改造旧的,这种现象必须纠正。
挖掘饲料工业潜力,不仅仅限于现有饲料企业本身,应当把视野放得更宽,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例如,全国拥有一千多个小化肥厂,几百个农药厂及染料厂,利用这些企业的部分生产条件来兴办饲料工业,既能节省投资,又可增加效益。医药工业在发酵工艺上有一定基础,借助其多余生产能力,以加快发展目前非常短缺的某些添加剂品种,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饲料机械方面,除机械工业部是主要的来源外,商业、农牧渔业、化工、轻工、医药等部门,都拥有一批相当可观的饲料加工机械的科研、设计和制造力量。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打破部门界限,密切协作,共同为饲料工业的技术改造贡献力量,我国饲料机械的生产和饲料工业的技术水平将会迅速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