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一次短命的政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2
第6版()
专栏:特写

  一次短命的政变
  新华社记者 杨木
近五年来,泰国两次发生军事政变,两次都没有成功。1981年4月1日,爆发了一次五十六小时的未遂政变。那次政变的头目马侬上校受到宽大处理后不甘失败,又于今年9月9日再次发动军事政变,并以十小时四十九分钟的更短命的纪录失败。
9月8日午夜,曼谷一些闹市区的霓虹灯尚在闪烁着。这时,位于首都东北部地区的一个装甲车兵营中有一支不到一个营的部队,在夜色掩护下乘着军车向曼谷方向疾驶。这批隶属第四装甲营的官兵与空军陆战队的一批人汇合后于9月9日凌晨三时潜入曼谷廊曼国际机场,解除了在那里执勤的部队的武装,占领了这个机场。部分人留守机场后,其余官兵与城里一小股军队分乘早就等候着他们的坦克车,于四时前后分头向预定目标驶去。六时,坦克部队及步兵共五百多人包围了总理府、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国家电台以及隆叻拉王宫等要地。
当时,泰国国王、王后及两位公主正在泰马边界的陶公府休假,王储在意大利,炳总理正在印尼访问,三军最高司令兼陆军总司令阿铁则在瑞典访问。政变集团乘机举事,满以为可以轻易得手。但是,他们又一次错误估计了形势。代理阿铁职务的天猜、陆军参谋长差瓦立、第一军军长披集以及警察总监和陆军第一师师长等人立刻组成了一个反政变指挥部,以陆军第一师和第十一师为反政变的主力,军事指挥所设在市郊的第十一师师部。同时,他们与代总理巴蜀密切联系,并先后向在泰南的国王及在国外的炳总理和阿铁总司令报告了局势。
政变集团以位于市区西南部野虎坪的最高司令部的六零二号楼为指挥所。这里,聚集着几天前刚从国外回来的政变头子、前陆军上校马侬和他的弟弟马纳空军中校,以及被胁迫参加的前副总理、前三军最高司令森·纳那空等人。马纳还把现任空军司令巴攀囚禁在这座大楼中作为人质。晨七时半,政变集团通过国家电台广播说,他们已“夺取国家政权”,并控制了首都几乎所有的军事据点和电台。市民们惊愕了。又是一场动乱啊!但是在绝大部分市区,街上行人不断,商店照常营业,车辆依旧行驶。与平日不同的是,许多人一面听收音机,一面向街上张望,注视着局势的发展。
政变集团以“军警民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接连广播了十五个声明和命令。到了八时,设在与政变司令部斜隔只有五百多米的陆军第一师师部内的第一军电台开始广播了。天猜上将以“国内安全指挥部”指挥官的名义发表声明,义正词严地要求政变官兵们返回原单位,不得继续闹事,违者严惩。
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们联想到1981年4月政变时的局面——政变与反政变力量形成了两个司令部、两个电台的对垒。但是,这次叛军的力量和广播声音却比上一次弱得多。
流血事件终于发生了。共拥有二十二辆坦克的叛军部署了十三辆坦克在其指挥所周围。叛军头子听到政府军的广播后惊慌失措,于九时五十分命令坦克开火,炮轰了发出反政变声音的第一军电台。由于距离太近,炮弹只打断了这个电台天线的顶部,而多数炮弹却呼啸飞过湄南河落在对面市区和郊外的土地上,造成许多民房倒塌,车辆被毁,数十人受伤的惨剧。
与此同时,叛军步兵还分两路夹攻第一军电台。叛军首先开火后,两军在两条街道上猛烈交火达四十分钟。十一时四十五分左右,又一阵枪炮声震动了左右街区。这时,商民闭户,行人奔躲,车辆停驶,秩序大乱。
就在这阵枪炮战之后,记者赶到现场采访,只见第一军电台和叛军指挥部之间的广场上,叛军的十三辆坦克驶来驶去,叛军们每人系着浅蓝色领巾,有两名军官还站在坦克的炮塔上向围观的群众讲话,宣扬政变后的政策。在街口,一根水泥电线柱被叛军打断,政府军用卡车和运油车筑成街垒。路旁的垃圾箱被机枪子弹打穿,第一军电台楼房的第三层被炮弹打得伤痕累累。我熟悉的一位同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摄影记者戴维和他的一位录音助手据说在枪战中死亡,我赶到出事现场时,他们的尸体已被抬走。象他们这样被叛军无端夺去生命的已有四人,此外还有五十九人受伤。
枪战之后,各电台陆续转播政府的反政变声明。将近中午十二时,叛军唯一能控制的国家电台突然静息了。
下午二时半,叛军坦克开始驶回原地,数股步兵也乘着军车灰溜溜地回到营房,等候处理。接着,第一师师长披隅等人进入叛军指挥所与对方谈判。叛军劫持的人质被释放,政变集团人物逐一走出其指挥所的大门,最后离开的是主犯马侬和马纳两兄弟。这场政变又遭到了失败!
炳总理与阿铁总司令于9月9日和10日先后返回曼谷,继续主持政军职务。被一阵横斜的急雨吹打过的曼谷,现在的天空格外晴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