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火焰山下话葡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3
第2版()
专栏:

  火焰山下话葡萄   本报记者 王天铎
新疆三大盆地之一的吐鲁番盆地,素以生产多品种优质葡萄著称于海内外,也是国家重点葡萄生产基地之一。
8月,当记者顶着骄阳来到这个盆地时,才体会到它为什么又叫“火洲”:气温接近四十摄氏度,风象热风炉里排出的热气,横卧在盆地北部边缘的火焰山在强烈阳光的映照下仿佛余焰未消。然而,这里的气温、光照、土质、水质,正符合葡萄生长的需要。火焰山下五条沟,斯尔克甫沟、吐峪沟、树柏沟、葡萄沟、桃儿沟,每条沟里都是密密麻麻的葡萄园。沿沟流动着湍急的清泉,是来自火焰山北的天山雪水,年流量为十六亿立方米,灌溉葡萄现在只需一半就够了。
热风是吹不进葡萄架的,枝长叶茂、挂果串珠的葡萄架是天然的空调器。在“火洲”风凉的葡萄架下话葡萄,实在是一大快事。无核白葡萄、马奶子葡萄、红萄葡、绿喀什哈尔葡萄……含糖量都在20%以上,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各有各的品味。
盆地被誉为宝地,名实相副。除了葡萄,还有长绒棉、哈密瓜、西瓜,都是盆地的名产。农艺师吴明珠培育的“伊选”西瓜去年在全国西瓜评比中被评为早熟西瓜第一名。这个盆地的葡萄种植历史已有一千五百多年,1949年,总产量八百万斤左右,品种也有限,其后又几起几落。
直到1980年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吐鲁番地委书记杨永涛给我们介绍了由此发生的四个变化:一是推广科学栽培方法的巡回宣传车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将近三十年未能推广的葡萄剪枝法推广了。这对提高单产至关重要。平均亩产:去年比1980年提高42%,今年将比去年提高8.7%。二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今年原计划扩大二万亩,实际扩大了四万二千多亩,已由1980年的六万八千亩扩大到近十五万亩,开辟苗圃的农户也日益增加。今年葡萄又获丰收,总产量预计比1980年增长70%以上。三是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去年为77.7%,今年将在80%以上。其中仅无核白葡萄干即占全国商品量的80%以上。商品交流把人们的腿也拉长了,近几年每年到内地自销、返程又带回内地产品(主要是丝绸)的有一万一千多人;内地之行还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四是农民富了。联产承包前人均总收入一百八十元,去年仅葡萄一项人均收入三百六十七元,今年将超过四百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加工增值上做文章。在种植基地,制做葡萄干的新盖晾房(四壁有象窗棂般的通风口),栉次鳞比,沿途皆是。酿酒厂,葡萄罐头厂,也在纷纷兴起,而且农民也开始进入办厂的行列。我们到吐鲁番县葡萄乡红枣村葡萄专业户买合苏提家访问时,沙发座旁的电话铃忽然响了起来,原来是他和另一葡萄专业户合办的葡萄罐头厂打来的。这个厂年产二十万罐,原料主要是自产的,收购一部分,每罐可赚二角钱。同时,对外开放以后,这里已先后引进一批葡萄新品种和加工设备。杨永涛满怀信心地说:现在人们越干劲头越足,过几年你再来看,葡萄基地将绿遍“火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