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公开两本“真经”——沙洲县乡镇工业为什么发展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4
第2版()
专栏:

公开两本“真经”
  ——沙洲县乡镇工业为什么发展快
  燕凌
听说,江苏省沙洲县乡镇工业之所以发展得快,有一条原因是报纸上没有讲过的,就是向乡镇企业收税少。有人还说,这是不能公开讲的一本“真经”。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本“真经”不但县里向省里和中央报告过,领导同志在大会上公开讲过,而且已经登在报纸上了。今年3月,许多大报都发表了万里同志1984年12月14日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面就讲到:“江苏省沙洲县乡镇工业发展很快,与当地税收部门采取先扶持、后征税的措施分不开。从1979年到1983年,该县财税部门给全县乡镇企业减免的税额共七千二百万元,而同期全县乡镇企业增加上交的税额,却达一亿三千三百一十三万元。这就叫做‘欲取先予’。”
1983年以后的情况如何?
1984年一年,沙洲乡镇企业交纳税金六千七百九十五万元。今年1至4月,就交税五千二百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二千二百多万元。预计今年一年可以交税一亿六千万元左右,约比1979年增加十倍,比去年增加九千九百万元。财税部门这一年比上一年多“取”的税额,就大大超过了以前五年“予”以减免的税额。1984年和1985年两年的税金加起来,比1979年到1983年这五年的税金总和还要多五千六百多万元。
沙洲的塘桥乡,去年被报道为江苏省第一个“亿元乡”(一年总产值一亿多元)。其实,当时沙洲和其他县的“亿元乡”不止这一个,不过塘桥乡先算出帐来,报纸上就先公布了。按照报道的数目字,相对地说,产值和利润与上交税额不相适应,交税似乎偏少。有人告状,说塘桥乡少交了税。其实是县税务局考虑到塘桥乡有几个厂创办不久,基础薄弱,适当减免了一部分税额。省里有关部门作了调查,认为县税务局的做法没有错误。
沙洲县后塍乡高桥村农民去年6月集资四十五万元,办了一个有两条生产线的粗毛纺厂,9月开始试生产,到年底织成粗花呢四万五千米,得利三十多万元。按照规定,新办的毛纺厂投产后第一年也不免税。当地税务所对这个村办厂头四个月的产品和利润却没有收税。他们认为,这个厂的资金全靠农民点滴节约和多方求借筹措起来,既没有用国家一点投资,也没有要银行一点贷款。刚刚开办底子很薄,筹集的款项如果长期不还,企业还得背利息。它建厂这样快,管理和技术都还需探索。因此,年前四个月的生产不作为正式投产而作为试生产免税,是合情合理的。
沙洲县财税部门对乡村企业征税,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了既有所变通而又变通得比较适度。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都采取开诚布公的态度,使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情况。一方不欺不诈,另一方不偷不漏。看来,沙洲县财税部门和乡村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处得比较和谐,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和上交的税金大体上同步增长,“秘诀”就在于此。
有人告诉我:沙洲县发展乡镇企业还有一本“真经”,就是保护了一大批农村企业家。无非是说,对那些颇有商品经济头脑,善于聚财、用财、生财,而又有一些毛病,工作中出点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人,能够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不搞那种“不是运动的运动”,做到整风而不整人,不扩大打击面。1982年打击经济犯罪,有的地方动不动就开全县广播大会、公审大会,对每个乡镇企业都派工作组去查帐,“发动群众”,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沙洲就没有这样大造声势,而是以正面教育为主,发现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保护,不是护短,不是包庇、纵容。去年,大新乡有个厂的一些干部为了多得奖金,虚报利润一百多万元,结果财务混乱,虚盈实亏,有人混水摸鱼从中谋私,乡政府查清后作了严肃处理。党委日常工作部门和纪委之间,政府经济部门和政法公安部门之间,常因工作范围不同,了解情况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乡村企业里发生的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沙洲县委注意利用种种机会或提供某种机会,使双方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采取灵活的办法。这本“真经”也不妨公布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