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这里的乡村干部为千家万户办实事——甘肃省酒泉地区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4
第4版()
专栏:

  这里的乡村干部为千家万户办实事
——甘肃省酒泉地区农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曹永安 本报记者 张述圣
8月,记者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地区走村串户采访,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干群齐心勤劳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图景。这里的广大乡、村干部终日辛苦操劳,忙的不是自家的责任田,而是乡里、村里的事。记者看到,一些昔日靠吃“涝坝水”的乡村,如今自来水已接到农户的厨房;一幢幢新盖的校舍正改变着乡村学校破旧的容颜;一条条新修的乡村道路又平又宽;文化活动室、科技站布满了乡村;新修的幼儿园、敬老院矗立在花丛绿树之中。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人们担心公益事业无人搞,精神文明建设无人管,社会治安等无人抓的问题,在这里都得到妥善解决。
地处祁连山下的酒泉地区丰乐乡,过去是酒泉地区闻名的“穷窝”,“干部派不来,姑娘嫁不来”是丰乐乡的真实写照。这次,记者来到丰乐乡,出乎意料地发现,丰乐乡再不是旧模样了。1984年,这个乡人均纯收入达四百二十二元,人均口粮七百斤。在谈到今昔生活巨大变化的原因时,大家都说,党的富民政策好,干部真正为千家万户办实事,还有什么穷治不了!前来这个乡搞调查研究的酒泉地委书记郭振江对记者说:“农业生产的经营自主权到了农户以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心还在乡、村。各项工作落实得好不好,关键仍在基层干部。所以,我们地、市两级在农村实行大包干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乡、村干部的岗位责任制。”
1982年冬,酒泉地区农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度出现过“土地包到户,不要村干部”的倾向。相当多数的基层干部适应不了这个新形势,不敢工作,也不会工作。地、县针对这种状况,组织大批干部调查研究,及时进行引导。他们总结推广了酒泉县泉湖乡和金塔县中东乡乡、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为农民致富进行具体服务的经验,在全区农村干部中开展为农民推广一项新技术、开辟一项生产新门路、增加一项新收入,把政策宣传到户、致富计划落实到户、技术服务到户、物资供应到户、扶持专业户到户的活动,大受农民欢迎。在这项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乡、村干部岗位责任制便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岗位责任制实行以后,乡村干部工作上有责任,手中有权力,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积极性高,责任心强。服务千家万户,富裕村里乡民,在自己任内为乡亲们多办点实事,成了他们的一种追求。安西县西湖乡乡长文建贵,为给大家多找一条致富门路,去年他一上任,就骑上骆驼,背着水壶干粮,三下罗布泊,在戈壁沙滩上跋涉五百多公里,找到了硝矿。在金塔县大庄子乡,记者了解到,这个乡的乡、村干部为农户开辟了采矿、种瓜菜、养畜禽、建果园、办加工业等十几条致富门路。今年全乡人均养猪一头,80%的农户新植了一亩果园,新办了七个小煤窑,八个小矿点,九个小加工厂和作坊。
干部为群众服务,群众拥戴干部,酒泉地区农村干群关系的变化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中东乡银田地村村干部侯焕君告诉记者说:“过去开会要五遍、六遍地敲钟,结果不是张家未到就是李家未来。现在我开会不用敲钟,随便招呼一声,大家坐得齐齐的,有的一家来一个人还怕听不清,一来两、三个。”在酒泉地区,农民主动找干部讨个信息,算个收支账,请干部帮助拿个主意是普遍现象。记者问老农邓进选:“如今干部还多吃多占不?”他听了嘿嘿一笑:“什么话,如今我们疼干部,做了好吃的想请请他们,他们还忙得顾不上哩!”安西县南岔乡九南村村主任唐振华,春夏两季外出为群众联系推销白兰瓜,自己的农活顾不上,本村农民自动组织起来帮助他耕种、收割、打碾。他们说:村干部为大伙忙得顾不上家,我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1984年,酒泉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四百九十七元,是甘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今年的经济形势又好于去年,预计有60%以上的乡总收入可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半数的乡人均纯收入超六百元,多数乡的人均纯收入可以连续增百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