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从借鉴到溶化——我为什么欣赏计镇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4
第8版()
专栏:

从借鉴到溶化
——我为什么欣赏计镇华
俞振飞
昆曲历来以生(小生)、旦(闺门旦)戏为主,优秀的老生演员犹如凤毛麟角。上海昆剧团计镇华的脱颖而出,无疑使这朵兰花更增添几分馨香。在上海昆曲精英展览演出中,我又高兴地看到他主演的《琵琶记·扫松》、《绣襦记·打子》,感到他的技艺越来越成熟了,常能给人一种新意。关注一下他的成才之路,对于振兴昆曲也不是无益的。
计镇华是个求知欲很强的演员。他自幼随“传”字辈老艺人郑传鉴、倪传钺学艺,打下了较为厚实的基本功。昆曲分行很细,光老生就有三种,计镇华几乎无一不能,戏路很宽。但他从不满足,近年来又努力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注意向兄弟剧种,以至话剧、电影吸取营养,不拘一格地塑造了许多个性迥异的艺术形象,例如《蔡文姬》中的曹操,《钗头凤》中的陆游,《唐太宗》中的李世民,获得了内外行广泛的好评。
郭老的话剧《蔡文姬》,移植到昆曲舞台上,用老生扮演曹操的课题摆到了计镇华的面前。如果说,北京人艺的刁光覃演曹操曾经吸收了一些戏曲表现手法,那么,计镇华演曹操又吸收了话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并与昆曲优美的身段、细腻的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他以非凡的气质、精彩的唱念、富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去征服观众。他演到曹操得知董祀冤情后反躬自省那一场,借鉴麒派《追韩信》中萧何用背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把曹操的愧悔之情表演得淋漓尽致,被赵景深同志赞为“又一个麒麟童”。大凡好演员都懂得触类旁通的道理。尽管计镇华在借鉴和溶化方面有时还显得稚嫩,但这种勇于求索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评价计镇华具有老戏新演、冷戏热唱的本领,我也有同感。《烂柯山》本以旦角崔氏为主,计镇华演来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戏,又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难怪饰崔氏的梁谷音不止一次地说过:“没有计镇华这个老搭档,我在台上就提不起精神,十分戏只剩下六七分”。朱买臣这个角色确实相当难演,一要演他的穷而有志,二要演他的委曲求全,三要演他的迫于当时社会制度的制约,不得不以冷酷绝情来结束这场矛盾。计镇华能把朱买臣内心的层层波澜,有层次有节奏地表现出来,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封建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长生殿·弹词》这出戏更加难演,从头至尾半个多小时,李龟年怀抱琵琶,端坐台上,咏叹怀旧之音。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化妆清唱。在我的记忆中,能把这出戏唱热并闻名南北的,就数当年名票红豆馆主溥侗。他和别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唱〔六转〕的时候,离开座位连唱带做,使舞台气氛活跃起来。我曾把这一成功经验告诉过计镇华。计镇华“心有灵犀一点通”,就开动脑筋,反复琢磨,果然有了更大的突破,不但使李龟年站了起来,而且把身段动作与唱词内容结合得十分贴切,唱腔节奏处理得非常恰当,尤其是眼神和髯口的运用,颇能传神。前年秋天,上海昆剧团赴香港献演,他大胆地选了这出戏。他一出场亮相就很漂亮,一阵彩声之后,立刻寂静无声,内行叫做压台。那段“一从鼙鼓起渔阳”的长白,抑扬顿挫,一字一珠。紧接着那套〔九转货郎儿〕的曲子,竟每唱一段就掌声雷动,完戏谢幕时,甚至有人高声叫好。这在昆曲演出史上,实在是罕见的现象。冷戏热唱,端在功力,这决非侥幸所能得到的。我之欣赏计镇华也,正在于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