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向远洋要鱼——沿海渔业科学考察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5
第3版()
专栏:

  向远洋要鱼
  ——沿海渔业科学考察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艾笑
如何解决大中城市吃鱼难的问题?记者在参加北京科普记者协会和农牧渔业部组织的沿海渔区渔业科学考察时对此作了一番调查了解。
初夏,乘船出沈家门渔港,只见浩渺的东海渔场上,布满大小渔船,一直延续到海天相接的地方。有人统计过,这里平均每三平方海里就有一条渔船在作业。可是,观察了两对渔船的作业,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第一对船网全部拉出水面后,除两条黄鱼外,网上只挂了几条筷子长、手指粗的带鱼;第二对船的运气算好些,网里也只有百十来斤杂鱼。
一位船老大抱怨说:“五六十年代,船没有这么多,一网下去最少有千儿八百斤,都是好鱼,个头也大,现在常常空网,鱼也越来越小。”
在上海鱼品厂看到加工的马面鲀(橡皮鱼),几年前长度很多都在二十五厘米左右,现在最大的不超过十厘米。
过度捕捞,成鱼锐减。为了繁殖,幼鱼提早成熟,可个体越来越小。再加作业方式单一,网具使用不合理,大量正在成长中的幼鱼也被捕捞,使沿岸和近海优质经济鱼资源遭到破坏。浙江省渔政局曾对五个国营渔业公司作过抽查统计:捕获的黄鱼、带鱼、鲳鱼中,幼鱼占一半以上。这些幼鱼多大呢?带鱼一斤能称一百到二百四十条。目前,近海大小黄鱼已形不成渔汛,墨鱼、带鱼从产量和生物学特性上分析,正在衰退中。显然,近海盲目捕捞破坏了渔业资源,是吃鱼难的一大原因。
这种状况和人们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这几年市场上对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沿海省市,人们更偏爱海鱼。面对这个矛盾,十多年前,不少专家就呼吁,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应打到远洋去,无疑,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国外,最近几十年远洋捕捞事业发展很快。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海洋捕捞都以外海和远洋捕捞为主。在东欧,年产六十万吨水产品的波兰,四十万吨来自远洋;水产品年产量达一千万吨的苏联,几乎全部靠远洋捕捞。早在六十年代,苏联就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远洋捕鱼队,从而进入世界渔业大国的行列。这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证明,要解决吃鱼难的问题,远洋捕捞是一条重要途径。
国内一些专家对我国捕捞业打到外海去的可行性,也作了不少研究。上海市水产局总工程师杨钧标认为,尽管外海或远洋捕鱼比在近海难度大、费用高,但效益是明显的。他算了一笔账:十条共计三万马力的远洋渔轮,与四百条共计十一万马力的近海渔船,在产量上是相同的。还有的专家认为,打到外海去,除可缓解近海资源的不足外,还可促进一系列产后服务工作,如渔具装备、运输、加工、人才培养等,意义十分深远。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关方面作了不少外海捕捞的技术准备工作。如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用两年多时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及大陆坡深海对三万多平方海里的水产资源及可捕量进行了综合调查,作出乐观的评价。近年来,有关方面还组织了一些试探性捕捞。今年我国派船到太平洋中部试捕鳕鱼,收获良好。今年的3月至5月间,我国的渔船队成功地远征了西北非洲,开始了与塞内加尔的渔业合作。中美渔业协定已签订了,今年底我国将派出船队到美国阿拉斯加捕鱼。东海之滨的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集体所有制,三千职工,以捕捞为主,是利用外资、外汇贷款和国内集资兴办的。经营六年多,为国内市场和外贸提供四万七千多吨商品鱼,创外汇一千零四十九万美元,除已偿还73.8%贷款外,还上交国家利税一千五百四十九万元。他们的渔获中85%供应了国内,15%供出口。为适应外海作业的技术要求,他们通过脱产学习、送往外轮实习,培养出一批能适应远洋条件的捕捞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现在已有二百四十四名青年海员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了船长、大副、轮机手的合格证书。这个公司的余德宝经理雄心勃勃地说:“我们正准备与联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联合组织太平洋围网队,捕捞金枪鱼。中国应当为开发大洋做贡献!”
远洋捕捞的首要条件是船的问题。我国现有四百马力以上的国营渔轮八九百艘(日本和我国台湾的三百五十马力渔轮可以去南极捕磷虾),长期挤在沿岸和近海,应尽快创造条件开展外海捕捞。另外,黄海、东海、南海水产研究所都有二千马力以上的远洋轮,设备先进,船员素质好,而且都胜任过科研考察、渔情探报和生产指导任务,现在却闲置着。以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东方号”为例,今年上半年只出海工作十六天,其余时间租了锚地等待任务,每天开支要五千元,从船长到船员,无不渴望能出海工作。如果能让他们在没有科研任务时去指导外海生产,岂不两全其美?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谁技术高、设备好、善于利用,谁收益就大。因此,发展远洋捕捞是发展我国水产业、解决吃鱼难问题的一个方向,目前,虽然处于试捕阶段,但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是大有作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