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一身浩气留人间——深切悼念刘俊秀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5
第5版()
专栏:

  一身浩气留人间
  ——深切悼念刘俊秀同志
白栋材
俊秀同志与我们永别了,我的心情格外悲痛。在他八十二年的生涯中,有整整四十年,我是和他在一起工作,一起相处的。这四十个春秋,有烽火漫天的艰难岁月,有生命攸关的严峻时刻,有胜利之后的欢欣喜悦,也有颠倒是非的人间动乱。但不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他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忠心耿耿,铁骨铮铮,一身正气,肝胆照人,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每当想起他的这些优秀品德,便更加增添了我对他的无限思念。
我和俊秀同志开始在一起工作时是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刚取得胜利,蒋介石妄想侵吞全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调兵遣将,企图抢占东北这块战略要地。在这严峻的时刻,我们遵照党中央的命令,分别日夜兼程,赶赴吉林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当时吉林省委书记是张启龙,俊秀同志任民运部长,我任组织部长。由于日寇多年的残酷镇压和法西斯统治,我们党在吉林群众中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土匪到处出没,汉奸势力猖獗,开展工作相当困难。但是,俊秀同志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哪里危险最大、困难最多,他就到那里去开展工作。他亲自带了一个工作队,到永吉县官马山乡抓点。在经常遭到土匪袭击的险恶环境里,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他带领同志们东奔西走,夜以继日,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反奸清算,把这里的局面打开后,接着又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在以后几十年的日子里,他都保持着这样一个特色:不管环境如何艰苦,任务多么繁重,他从不叫一个“难”字。在吉林工作是这样,到江西工作也是这样,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也总是那样信心百倍,那样生气勃勃。他真是一个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人,一个十分坚强的人。
俊秀同志之所以有如此坚强的性格和战胜困难的恢弘气概,是因为他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从1927年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这几个大字牢牢地记在心上。在瑞金的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学里,他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导,更加“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人生观”。正因为他对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党、我们的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才屡屡履危难而弥坚,临大敌而愈勇,威武不屈,坚贞不渝。他曾亲口给我讲过他在西路军时的一段生死经历。那是1936年,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野心不死,私自命令红四方面军渡过黄河西征。西路军遇到马步芳、马步青等十几万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围追堵截,俊秀同志被派到一支三百五十多人的游击支队任副政委兼总支书记,钻进祁连山里打游击。这可是一次非常严峻的生死考验啊!敌人骑兵反复拉网追剿,冰天雪地,弹尽粮绝。有人悲观了,有人动摇了,也有的中途开了小差,当了叛徒,但俊秀同志坚信一条:革命一定成功。就是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由于敌人的多次追击,很多同志牺牲了,被打散了,最后真的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对革命发生丝毫的动摇,他沿路汇合了几名被打散的同志,一次又一次地与匪军、叛徒展开生死搏斗,一次又一次地征服了饥饿、疲乏、冰雪所带来的困难,冒雪宿草地,忍饥挨饿,昼伏夜行,整整三个月,靠两条腿走过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五个省城,来回行程一万二千里,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在这样一般人所料想不到的、也难以经受住的生死考验面前,俊秀同志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胆忠心,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大智大勇。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在支配着他,那是很难想象的。
俊秀同志刻苦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他出身贫苦,学过裁缝,当过长工,放过木排,仅靠给村塾先生砍了四十五担柴火,读了四十五天的书。这样微薄的文化基础,给他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弥补了这一不足。在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学高级班学习时,别人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唯独他只有一个半月的学历,他硬是靠自己聚精会神的听讲,多识强记,孜孜不倦,顽强拚搏,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提前毕业。平时他阅读党的文件,都是熟读熟记,逐字领会,一丝不苟。我看过他读过的斯大林著作《列宁主义问题》,画满了圈圈点点,写了许多眉批。党的十二大文件,他有的反复阅读了十多遍。他既注意向书本学习,也注意向实践学习,学而深思,学以致用,不唯上,不唯书。在江西工作的三十多年中,他大半时间主管农业,一年有半年左右在下面搞调查研究,全省每个县他都跑遍了,写下了八十二个县的调查材料。他熟悉农业,了解农村,与农民心心相印,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下乡搞调查研究时,他看到农民挑大粪肥田,便要亲自看一看,闻一闻,检查大粪是浓了还是稀了?是否发酵了?各种水稻品种,一穗结多少谷粒?一斤不同品种的米,能出多少饭?一头牛一天能拉多少粪?他都调查得一清二楚,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量调查,他写下了几十篇关于农业生产的总结、报告和文章,其中不少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忘我的工作,几十年来,他对发展江西的国民经济,特别是发展江西的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称赞他是“农业专家”。他谦虚地说:“专家不敢当,算个专行吧!”特别值得赞誉的是,俊秀同志到了古稀之年,仍不顾身体多病,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撰写革命回忆录,关心江西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在病重期间,他还亲自参加柘林水电站竣工典礼,密切关注全省的棉花生产和其它建设。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孺子牛”精神,十分令人钦佩。
俊秀同志的高贵品质还突出地表现在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他最厌恶的是搞阴谋诡计的人,他有话就讲,讲在明处,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不唯亲,不唯派,对同志披肝沥胆,以诚相待。当有的同志受到冤屈和打击时,他从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而是实事求是,据理力争。当有的同志犯了错误时,他从不疏远,而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更加诚挚待人,热情相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别人走运的时候,我不嫉妒,也不‘巴结’;别人倒霉了,我不但不会去踩一脚,还要去扶一把。”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记忆里是很多的。1947年在吉林省委工作时,因为一些问题在省委内部引起了争论,我是被错误批判的一个,省委决定要我到延吉县去担任一个相当于区委书记的职务,后来又要我带二十几位同志去桦甸县搞土改。当时俊秀同志是敦化地委书记,我路过敦化时,心情很沉重,俊秀同志不仅没有冷淡我,反而更加热情相待,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使我深深感受到革命同志之间的温暖。到江西后,我们长期在一起工作,有时为了工作也会发生争执,但争执过后谁也不会计较。我和俊秀同志不仅可以谈心,而且可以交心,是难得的知己。别的同志受到委屈,遇到困难,俊秀同志伸出温暖的手;而当俊秀同志自己受到委屈、遭受打击时,他又能宽以待人。在江西工作时,五十年代初期,曾有一名地委负责同志受到错误处理,俊秀同志也受到牵连,但俊秀同志甘受委屈,坚信会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后来,问题查清了,证明俊秀同志是无辜的。有关同志主动作了自我批评后,他们在工作中又一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俊秀同志就是这样,胸怀豁达,心底无私,不愧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对于错误路线、错误的领导,俊秀同志敢于申述己见,也敢于抵制,坚持独立思考,从不趋炎附势,搞政治投机。1936年7月,俊秀同志从红二方面军调到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张国焘派人送来分裂党中央、反对毛泽东同志的两个文件,妄图进行欺骗宣传。俊秀同志看后,当时就把这两份文件撕碎点火烧掉了。这件事发生后,一连串的打击、迫害落到了俊秀同志头上,先是把他从政权科科长降到干事,然后又把他调到连队当兵,但俊秀同志不屈不挠。他说,就是把我调去当伙夫、马夫,我也要反对分裂党中央、分裂红军的阴谋,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俊秀同志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淫威,不畏强暴,坚持斗争。1966年秋,武斗风盛行,当时省委给毛主席、党中央发了电报,认为有人提出戴高帽、挂黑牌等非法行为“既不是文斗、也不是武斗的说法是不对的,是折中主义”。康生在电话里气势汹汹地质问俊秀同志,骂他“思想顽固”,俊秀同志据理相争。康生蛮横地说:“我不跟你讲了。”俊秀同志针锋相对地说:“不跟我讲就拉倒!”在“文革”期间,他虽然受到残酷迫害和严重摧残,但始终无私无畏,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贞。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俊秀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给后人留下了革命的榜样和宝贵的财富。昭昭英灵长相忆,一身浩气留人间。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宣传俊秀同志的优秀品质,以此作为对俊秀同志的最好的悼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