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柴科夫斯基故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9-15
第7版()
专栏:

  柴科夫斯基故居行
  九兰
湖水粼粼,轻波荡漾。芦苇丛中,缓缓地浮游出一群雪白可爱的天鹅。正在岸边的王子看得入神了。忽然,天鹅群幻变成一群美丽的仙女,翩翩起舞……
多少年月,芭蕾舞剧《天鹅湖》美妙的音乐旋律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使世界上众多观众心驰神往。在向柴科夫斯基故居疾驰的汽车中,我也陶醉在那美妙的音乐意境中。
“到了”,主人说。我不禁一怔,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已抵达莫斯科远郊的克林地区——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纪念馆。这里是他生命最后一年,即1892年5月到1893年10月的居住地。
举目环顾,四周如此恬静。在一片不大的花园中,矗立着一幢两层小楼。主人领我们往门边走去,只见楼门上嵌着一块铜牌,上面刻着:“每周一、四下午3点至5点会客”。纪念馆负责人告诉我们,柴科夫斯基很怕来人打扰他作曲,严格限制会客时间。但另方面,他对听众来信却是十分热心的。他收到很多来信,几乎每信必复。走进小楼,在一间不大的客厅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架大三角钢琴。室内挂着他一家人的照片。
也许,人们从世界闻名、至今仍经常占领世界芭蕾舞台的《天鹅湖》、《睡美人》等乐曲声中,会想象这位音乐大师的生活该是多么欢乐、惬意啊。谁会料到他的一生,竟是在充满苦难、悲伤中度过!
对生命、生活的憧憬,对美好未来寄托的无限希望,与个人一生的坎坷遭遇,在他作品中交织出一阕阕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激烈冲突的乐章,而那取之于民歌的“大众之声”,则是他作品的灵魂,这是他的作品受到广大劳动人民喜爱、享有崇高声誉的原因。
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诞生在乌拉尔地区的伏特琴斯克市。父亲是个冶金部门的检查员,母亲是一位法国移民的女儿。在兄弟姐妹中,柴科夫斯基排行第二。在法国家庭女教师的影响下,他五岁已对钢琴发生极大的兴趣。每听音乐,他都深受感动,简直到了着魔的地步。后来,父亲把他送进他并不喜爱的法律学校,十九岁毕业。他开始工作了,但心灵深处总觉得缺少什么。音乐大师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乐曲给他以很大影响,从中找到了抒发感情的途径。而后,他到欧洲一些国家,又受到世界名作曲家的许多启迪,终于毅然走上作曲之途。那时他正当二十二岁,在音乐上开始显露非凡的才华。
但柴科夫斯基真正的音乐生涯始自1862年。在彼得堡的音乐学院学习时,老师很欣赏他的才华。民族音乐的先驱格林卡对他影响尤深。1865年他毕业后,经好友尼古拉·鲁宾斯坦介绍,到莫斯科新成立的音乐学院当作曲教授。由于薪金少得可怜,柴科夫斯基过着半温饱的教书生活,夜晚作曲以解寂寥。
在纪念馆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年贵妇人的照片。那美丽的双眸,仿佛正深情地注视着柴科夫斯基弹奏乐曲。她,就是影响音乐家一生的梅克夫人。他们的相交,成为柴科夫斯基当年作曲生活的支柱。梅克夫人是个闲居田庄别墅、经济优裕的寡妇。她从小爱好音乐。一天,当她听到柴科夫斯基的密友鲁宾斯坦弹奏柴科夫斯基的《暴风雨》时,感到无限倾慕和宽慰。从此,她在经济上给予柴科夫斯基资助达十几年。他们作为音乐之友互相通信,但十多年只偶尔短促见过一面。
对于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才华和创作之勤奋,我们在参观他故居时有了深刻的体会。二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卧室,窗明几净,房屋十分简朴。他的床前放有一张小写字桌,桌上有一只烛台。就在这小小写字桌的烛台下,柴科夫斯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了多少部扣人心弦的名作啊!也就是在这支烛光下,音乐大师呕心沥血地谱写了他生命最后的一曲——代表作《B小调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按音乐家自己的说法:“当我写它时,我将我的灵魂整个都埋进去了!”是的,不知多少次,他在谱写这支乐曲时,那禁忍不住的泪水一滴滴地落到乐谱上。
就在这小桌旁,纪念馆负责人告诉我们,柴科夫斯基每天生活很有规律节奏:上午伏案三个多小时谱曲,中午不管天气好坏总在花园中散步两小时,下午坐在钢琴旁弹奏,晚间散散步,读读书或继续弹琴谱曲。他生前很喜欢自己栽花植树。纪念馆负责人说,中午在花园中散步的两小时,是柴科夫斯基一天中工作最紧张的时刻。他口袋里放着小本子,散步时他紧张构思,把他得意的构思及时记在小本上。下午就在钢琴上弹奏出他构思的曲子,晚间或次日上午挥笔而就。
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作曲家的一些手稿和许多名人对他的评价,其中有列宁的。列宁最喜欢他的《悲怆交响曲》。1903年列宁远离祖国寄寓伦敦,怀着激动的心情欣赏了这支名曲,赞赏道:“我们入冬以来头一次欣赏了一个很好的音乐会,感到非常满意——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悲怆交响曲》。”
在这里,主人向我们介绍了音乐大师作品中的民族性、人民性特征。柴科夫斯基主张从俄罗斯民众中寻找音乐灵感。当时,在黑暗的社会里,这条创作道路布满荆棘,上层社会对民歌非常鄙夷。他与这种思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反对当时俄国音乐界跟着欧洲古典音乐跑,主张吸取民歌、民谣的精髓,到人民中寻找创作灵感。据介绍,一次,柴科夫斯基到农村他妹妹家去,在那里为邻居们弹奏一支农村牧童所唱的歌曲。而就是这支曲子,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满含热泪地说:“我听到了我们俄罗斯人民忍耐着的、受着苦难的灵魂。”柴科夫斯基还在他创作著名的《第四交响乐》时说过:“在自己生命中找不到的,就到人民中间去寻找生命的欢乐!”这句话,正足以说明他所走的创作道路。我们在纪念馆的玻璃柜中看到音乐家的指挥棒和音乐爱好者送给他的礼物。他曾带着这根指挥棒在世界各地旅行演出。
人们指出,柴科夫斯基最后创作的芭蕾舞曲《胡桃夹子》和《悲怆交响曲》,最能代表他的性格: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而现实生活又使他悲伤。柴科夫斯基创作完《悲怆交响曲》后,曾亲自到彼得堡去指挥演出。不幸的是,在一次演出后他突患霍乱而身亡,终年仅五十三岁。
柴科夫斯基纪念馆专门盖了一座演出大厅。参观后,主人请我们到这座有数百座位的大厅中欣赏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曲——《悲怆交响曲》。乐曲以幽暗的序曲开始,全曲充满作者的激情、豪放与忧伤,倾注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人间的无限留恋。
怀着对柴科夫斯基的敬意,我步出故居的花园,踏上归途。想到如今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作品不断地在世界各地回荡时,心中又觉欣慰。那小小的卧室,那小桌上的烛台,那一支支名曲,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深深嵌在我的心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